新华社重庆8月11日电(记者吴梦桐、周滨滔、雷明宇)“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描绘了古人在河中浸泡各类麻纤以供纺织的劳作场面。
夏布是一种以苎麻作材料,经手工工艺编织而成的麻布。伴随着织布机的“嘎吱嘎吱”声,带着纬线的木梭轻巧地在经线中来回穿梭,一推一接间,上下翻飞……
在重庆市荣昌区的夏布小镇,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潘正努正坐在织布机前,双脚踩动踏板,筘板不时发出“啪”的声响,将纬线压实,一寸寸夏布就这样生长出来。

6月25日,在重庆荣昌夏布小镇,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潘正努在展示织布技艺。新华社记者 雷明宇 摄
一件夏布成品至少需要经过打麻漂白、绩纱挽团、整经牵线、穿筘刷浆、漂洗整理、印花染色等多道工序。“我织夏布已经近40年了。尽管织布工序看上去都很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需要做到眼、手、腰、脚并用。像我这样的‘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织10米左右。”潘正努说。
重庆荣昌发展夏布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汉代。据唐代史书记载,荣昌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长期被视为暑天衣料佳品。2008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80年代末,荣昌夏布开拓了国际市场。荣昌人黄良谓敏锐地抓住了外商收购夏布的商机,成功将夏布销往日、韩等国家。3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女儿、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黄秀英也接过了夏布传承发展的接力棒。
“过去,父辈们为荣昌夏布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如今,我们要在生产方式革新、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荣昌夏布转型发展。”黄秀英说。
正是一代代手艺人的执着坚守与接力传承,荣昌夏布得以历久弥新,焕发时代光彩。如今,夏布制品的种类更加丰富,既有承载雅韵的夏布折扇、刺绣等工艺品,也有融入日常生活的麻袜、夏布床品等家居服饰类产品。夏布框画巧妙融入山茶花等重庆元素,搭配精美的手绘图案,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与西南大学师生合作研发的麻袜,提高了含麻量和实用性……这些有益探索让夏布持续焕发活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踊跃学艺。

6月25日,在重庆市荣昌区的一家夏布商店里,工作人员在整理夏布商品。新华社记者 雷明宇 摄
“父亲让世界看见夏布,我们要让夏布看见未来。”黄秀英的话,道出了众多夏布传承人的心声。走进她创办的加合夏布门店,这里已经打造为集销售、体验、研学、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场馆。“在这里,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制作夏布香包、拼贴画等十余个项目,让古老技艺变得触手可及。”加合夏布副总经理王艳说。
据重庆市荣昌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张志秀介绍,近年来,当地围绕荣昌夏布织造技艺等非遗人才培育、非遗技艺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今年上半年,荣昌区新公布一批区级非遗代表项目34项,新认定两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8名,全区国家级传承人增至6名。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进行研发创新,深挖产品特质,融合热门IP,助力更多夏布精品走出国门,让这方古老布料变为引领潮流的时尚符号,探索夏布的更多可能性。”黄秀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