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匠心·医师节特辑丨荣昌区中医院李德刚:以心为灯,守护生命律动的“心”使者-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14 18:37:13
来源:荣昌区中医院

医者匠心·医师节特辑丨荣昌区中医院李德刚:以心为灯,守护生命律动的“心”使者

字体:

  在荣昌区中医院心内科,有这样一位医生,他的的日常总绕不开心脏这个人体“引擎”。为了守护生命的搏动,他时常穿着厚重的铅衣,俯身于手术台前,在直径仅3毫米的冠脉通道里精准操作,为患者疏通生命“航道”,他就是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德刚,一位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深耕26年,用技术与温情守护患者“心”健康的医者。

  从懵懂学子到介入骨干,初心在生死间淬炼

  18岁踏入兰州医学院的大门时,李德刚对医学还带着几分迷茫。直到临床实习期间,亲眼目睹心梗患者在抢救中重获新生,也见证过重症病人遗憾离世,生与死的交织让他逐渐明白医生这份职业的重量,坚定了从医的信念。

李德刚(右一)手术中。

  一次冠脉介入手术观摩,让李德刚迷上了这个能在心脏血管中“精雕细琢”的领域。他从助手做起,一步步钻研技术,先后在新疆人民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进修,系统学习介入技术。回到荣昌区中医院后,他从团队里的“新手”成长为能独立完成多种介入手术的骨干,还紧跟医学前沿,掌握了腔内影像等新技术。

  “从懵懂学子到独当一面,这条路充满挑战,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李德刚说,未来他仍将在心血管介入领域不断探索,守护好每一颗跳动的心脏。

  以命相托的信任,是前行的无尽动力

  行医多年,一位47岁的急性广泛前壁心梗患者的经历,至今仍让李德刚心头一震。当时患者心脏功能急剧衰退,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意识模糊,心源性休克如同冰冷的巨手扼住了他的生命。

  “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全力以赴挽回这条生命。”手术成功后,患者被安全送入ICU,那位妻子没有言语,只是对着医护人员深深鞠躬。“那一躬,比身上的铅衣更沉重。”李德刚说,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医者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希望的传递者。

  懂技术更懂患者,在细微处传递温暖

  “我想成为技术精准如刻度、内心温热如灯火的医生。”这是李德刚对自己的期许。在同事眼中,他是手术台上值得信赖的“主刀”和“定海神针”,能吃苦扛压、技术过硬;在患者看来,他做事靠谱、检查仔细、有求必应,是让人安心的守护者。

  这些年,李德刚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不是掌握了多少新术式,而是终于读懂了“患者比疾病更复杂”。刚入行时,他总盯着造影图像里的狭窄程度,认为把支架精准放进血管就完成了使命。直到一次给一位教师做术后复查,对方攥着报告单说“其实我怕的不是复发,是讲台离医院太远”,他才恍然大悟:医生处理的是血管里的病灶,而患者扛着的是整个生活的重量。

  这份感悟让他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手术前,他会握住患者冰凉的手说“别怕”;术后,他会耐心听患者讲康复后的生活计划。他还带领科室建立“术后全程管理闭环”,为患者定制“康复日历”,标注用药提醒、复查时间和运动建议,通过医患沟通微信群及时解答疑问,用细致服务守护患者的康复之路。

  谈及心中“好医生”的模样,李德刚用了三个关键词:责任心、规范、精进。“责任心是底色,多一分较真可能就多救一条命;规范是从教训里长出来的敬畏,是保护患者和医者的最后防线;精进则是不想对患者说‘没办法’,技术多突破一分,患者的希望就多一分。”

  从医二十余载,李德刚始终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道路上步履坚定。他用精准的技术疏通生命通道,用温热的内心抚慰患者心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