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40,沙坪坝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的中医诊室已经亮起了灯。该院中医师熊森生正在整理脉枕,准备开始一天的诊疗工作。此时,候诊区已经坐满了患者,他们中有请假来看诊的白领,有结伴而来的退休人士,还有专程从北碚等地区赶来的患者。
排在队伍最前面的陈女士说:“我五点半就来排队了,但熊医生值得等。”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熊森生的门诊量常年保持在日均40人次以上。
患者口碑铸就的金字招牌
“脉象比上次沉稳,气血运行有所改善,肾气也渐渐充盈起来。”古色古香的诊室内,熊森生三指轻搭在陈女士的腕间,凝神诊脉片刻后说道。
在沙坪坝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熊森生的名字早已成为社区居民信赖的健康保障。面对基层医疗资源有限的现实,她认为:“基层中医的发展之道,在于将有限资源精准转化,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实现医患共赢的最佳平衡。”
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熊森生凭借“针药结合调治结节性疾病”的独特技艺和“简、便、验、廉”的诊疗特色,已成为辖区居民口口相传的“健康守门人”。
“三指诊脉见乾坤,一剂汤药济苍生。”谈起从医初心,熊森生说道。从医十余载,她始终践行“衷中参西、顾护正气”的诊疗理念,她的处方笺上,既有传承千年的经方配伍,又标注着现代药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基层医疗阵地上书写着新时代中医人的担当。
熊森生为病患把脉。(夏冰 摄)
慢性病管理的“中医方案”
熊森生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医诊疗方案。针对颈腰椎疾病,她采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疗策略:通过针灸推拿疏通经络,配合中药外敷缓解局部症状;同时根据辨证结果内服独活寄生汤、乌头汤、血府逐瘀汤等汤药。
熊森生翻看医书。(夏冰 摄)
针对脾胃疾病,她也有“三板斧”:辨证开方、针灸理疗加穴位贴敷,重点选取足三里、中脘等要穴调节胃肠功能。同时配合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和情志调摄,形成全方位调理方案。
一位35岁的失眠患者令熊森生印象深刻。“医生,我已经三年没睡过好觉了。”患者疲惫地说。熊森生仔细辨证后,发现是心脾两虚兼有肝郁。她精心调配了健脾养心的汤药,并选取百会、内关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经过首次治疗,该患者入睡时间便缩短了,心烦症状也有所减轻。治疗1个月后,这位患者欣喜地回来复诊:“现在每天能睡五六个小时,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慢性病就像老房子修葺,急不得,也马虎不得。”熊森生常说,治疗慢性病需要医患携手,医生要综合运用各种疗法,患者则要坚持治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在她的诊室里,许多慢性病患者不仅病情得到控制,更学会了养生之道。
“治病更要治人”的行医哲学
候诊区里,几位患者正热络地交流着就诊体验。“熊医生不仅医术好,心也细,连我平时爱吃什么、睡得好不好都记在心上。”一位婆婆说道。旁边的大爷也立即点头附和:“是啊,知道我住得远,中午休息时间还特意给我看诊。”
“我为患者尽心,患者对我放心。”熊森生常常这样说。她认为:“病痛之苦,或在于身,或困于心。作为医者,我们医治的是‘病人’,而非单纯的‘病症’。若只顾治病而忽略其人,便失了医道根本。”正是这份“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支撑她在基层医疗岗位上坚守十余年,始终保持着医者初心。
尽管大多数患者对中医接受度良好,熊森生也清醒地认识到,仍有部分群众对中医药存在认知偏差,或对药价敏感,或对疗效存疑。对此,她通过实实在在的疗效说话,创新开展体验式诊疗,加强中医科普宣传,推行中西医协同治疗,并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用专业和真诚逐步改变着患者的观念。
晨光中,熊森生诊室的灯光依旧温暖明亮,候诊区又排起了长队。这位扎根基层的杏林医者,正用仁心仁术守护着居民的健康,让传统中医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