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翠园社区唐翠兰:3元理发坚持了16年-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8/14 09:17:02
来源:重庆日报

大渡口翠园社区唐翠兰:3元理发坚持了16年

字体:

唐翠兰为老人理发。钟戈 摄\视觉重庆

  8月13日清晨7点,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暑热悄然蒸腾。翠园社区“唐姐理发店”门口,几位摇着蒲扇的老人安静地排开队伍,阳光斜斜穿过门楣,照亮墙上那张字迹早已泛白的价目表:“理发:3元”。

  店内,唐翠兰正利落地挥舞剪刀,开启她坚守了16年的“3元理发”日常。

  店中央那只褪色的塑料盆,是唐翠兰店里唯一的“收银系统”。盆里随意散落着1元硬币、5元纸币,16年来无人看守。

  老顾客李大爷掰着手指感慨:“这些年房租水电样样涨,隔壁剪发都涨到30块了,唯独唐姐的理发价,像钉子一样钉在3块钱上!”

  3元的价格,源于2009年店迁此处时的约定。早在1985年,那时唐翠兰的女儿刚满1岁。为谋生计,她就在大渡口街头支起理发摊,从1元、2元剪起。

  为何16年不涨价?唐翠兰目光扫过排队的老街坊:“来的多是退休工人、低保户,3块钱是他们能负担的体面。我多赚那几块,有的老人可能就舍不得来了。”

  这份固执的体谅,让小店成了远近老人离不开的“刚需驿站”,顾客从本社区扩展到周边小区,甚至有人辗转跨区而来。

  信任在这个小天地里不断双向奔赴。曾有顾客理完发塞了20元说:“请您喝瓶水。”唐翠兰抓起零钱追出半条街硬是退还:“说好了3块,多给的不要。”

  这份执着,让毫不起眼的塑料盆成了社区口耳相传的“诚信试金石”——唐翠兰从不点验盆中钱数,在她心里“信任比钱重”。

  在唐翠兰眼中,理发也是映照生活的镜子。

  社区独居老人冉义学体弱,子女在外打工。唐翠兰记挂在心,每月拎着工具箱上门服务。理完发,老人打水洗脸,对着镜子直乐:“年轻十岁喽!”

  2023年冬,一个冷雨日,她冒雨爬上老旧居民楼,为瘫痪在床的封大爷理发。电推子中途耗尽电量,她便改用剪刀耐心修剪,一个多小时分文未收。封大爷临终前特意叮嘱子女:“一定要谢谢唐妹儿,让我清清爽爽地走。”

  她的价目表藏着无声的柔情:低保户常免费,残疾人会打折,拾荒者免费修面。理由简单却沉甸甸:“他们比我困难。”

  翠园社区93位独居老人中,12位行动不便者是她“特殊价目表”主要服务对象。为他们上门,耗时耗力,唐翠兰基本都是免费理发。

  顾客感叹:“唐姐这手艺去大店,少说50元!”老人们却道出更深情的注解:“唐姐剪的是我们的头发,带给我们的是精气神。”

  “唐姐理发店”更是社区温情的交会点。唐翠兰心里装着一本鲜活的“社区档案”:赵爷爷要留两指长的鬓角,孙阿姨染发偏爱深黑;她还知道谁家儿子在哪个厂做工,谁家孙子考上了重点中学……

  顾客踏进店门,她常先递上亲人般的问候:“陈叔,降压药吃了吗?”“王孃孃,闺女上周回来了吧?”这份“超纲”的关怀,让小店成了社区的“情报站”和“唠嗑站”。

  温情在此双向滋养。张婆婆时常捎来几枚自家种的番茄,李大哥路过会放下一袋面条,更有人悄悄往那塑料盆里多塞10元。

  女儿心疼61岁的母亲,劝她歇店享福。但她依然每天清晨7点备店,晚9点收摊。工具箱用了20多年,木柄磨出了深润的包浆也舍不得换:“老伙计顺手,像这些老邻居,处久了离不开。”

【纠错】 【责任编辑: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