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津区妇幼保健院的产房,有一位被称为“四快”的产科医生——王燕。从2011年踏上临床一线至今,她已在产科坚守14年,亲手迎接过3000多个新生命。“我的工作就像产房里的无影灯,平凡却不可或缺。”王燕常这样形容自己的日常。
产科“四快”能手
刚工作时,王燕接产的一名1.5公斤早产儿,让她深刻体会到生命之重——前辈一句“你接的不只是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让她10多年来不敢有丝毫懈怠。
王燕门诊工作中。
如今,面对胎盘早剥、脐带脱垂等危急情况,王燕已能沉稳应对。“这些成长,是无数个夜班积累的‘肌肉记忆’,更是母婴平安时那句‘谢谢’赋予的力量。”同事们口中她的“四快”——判断快、反应快、缝合快,安慰产妇的话来得更快,正是这份成长的生动注脚。
有位产妇在产后感谢卡里写道:“您在我痛得几乎崩溃时说的那句‘放心,我数到10宝宝就出来了’,是我听过最有分量的承诺。”这恰恰呼应了王燕对自己职业的追求 ——“做产妇黑暗中的那盏灯”。产科急诊多在深夜、连续工作成常态的日常,也让她在一次次与生命打交道中,愈发坚定这份初心。
15分钟的生死抉择
去年冬天的一场急救,至今让王燕心头一震。一位胎盘早剥的孕妇被紧急推入手术室,血压骤降,胎心几乎消失。“必须在5分钟内完成剖宫产,否则母子都保不住!”王燕回忆道。
王燕(中)手术中。
手术刀划开皮肤时,手术室里只剩监护仪的警报声。当新生儿的啼哭终于响起,她的手术衣已被汗与血浸透。但危机未消:产妇因子宫卒中严重出血,出血量达3000ml,子宫收缩剂无效,还可能出现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此时切除子宫是阻断出血、保住产妇性命最直接的办法。监护仪的警报声像重锤敲在王燕心上,她盯着产妇苍白如纸的脸,脑海里闪过病历上的年龄——27岁。这个数字让她攥紧了手术刀,子宫对一个年轻女性意味着什么,她比谁都清楚。
一瞬间的沉默后,王燕咬着牙说:“再给我15分钟!”她立刻联系输血科启动“大量输血预案”,团队默契配合实施B-Lynch缝合、双侧子宫动脉结扎与宫腔球囊压迫。当第8个单位的红细胞输注完毕,手术出血终于减少,压抑的欢呼声在手术室里悄然响起。
从“做好手术”到“读懂人心”
14年从医路,王燕对医患关系的理解不断加深。“刚工作时,我以为‘把手术做好’就是对患者负责;现在才明白,信任比技术更能治愈人心。”
前年,一位产妇坚决抵触剖宫产,坚持顺产,但检查显示胎儿胎位不正且脐带绕颈两周,顺产风险高。王燕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拿出三维彩超图像一点点讲解风险,还请有类似经历的产妇来交流。最终产妇同意手术,术后拉着王燕的手说:“你不是在命令我,是在帮我做最好的选择。”
这份理念也融入了科室创新中:她带领团队推行“无痛分娩+自由体位分娩”,让产妇不再只能躺着硬扛;推出“爸爸剪脐带”服务,让家属从门外等待变为参与生命诞生;建立“产妇微信群”,持续为产妇解答疑问、分享保健知识。
她说,医生从不是“造命者”,而是生命的“见证者与护航者”。敬畏、坚韧、成长是王燕从医多年来的感悟:“敬畏让我们不失初心,坚韧让我们直面挑战,成长让我们不负使命。就像产房里的灯光,既要照亮生命的起点,也要照亮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