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进云阳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病房,走廊上已经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该院骨科主任黄小兵像往常一样提前到岗,开始了新一天的查房工作。
2017年,云阳县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正式独立成科。面对尚未成熟的科室,黄小兵暗下决心要改变基层骨科医疗的现状。“当时遇到复杂病例只能建议患者转院。”黄小兵回忆道。8年过去,这个曾经弱小的科室已发展成为拥有58张床位、16名医护人员的重点专科,年手术量突破800台,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骨科诊疗服务。
黄小兵查看病例。
仁心仁术暖杏林
2001年,黄小兵毕业后毅然选择扎根基层,将青春与热忱奉献给云阳县的医疗事业。24年来,他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的信念,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与同行的敬重。
今年年初,骨科护士站收到一封感谢信。“黄主任,我妈现在生活能够自理了。”王婆婆的子女向黄小兵连连道谢。原来,88岁的王婆婆此前因腰椎骨质疏松骨折而入院,疼得连翻身都困难,对她的身体和精神都造成了打击。
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黄小兵带领团队反复讨论,最终制定了个体化的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方案。“老人家别怕,我们有个微创手术能帮您。”黄小兵蹲在病床前,握着王婆婆的手轻声安慰。手术很成功,住院期间,黄小兵每天都会仔细查看王婆婆的恢复情况,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在黄小兵和团队的悉心照顾下,王婆婆恢复良好,术后三天就顺利出院了。
这样的故事在黄小兵的行医生涯中数不胜数。他常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但用心关爱才能让患者真正康复。”这份医者仁心,让黄小兵赢得了患者的爱戴,也获得了重庆市“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云阳县十佳医德标兵”等多项荣誉。
精研医术攀高峰
“在基层医院,我们更要追求技术进步。”黄小兵深知基层医疗条件的局限性,却始终保持着对医学技术的执着追求。在熟练掌握四肢骨折、脱位等常见病诊疗技术的基础上,他先后赴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进修深造,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学成归来后,黄小兵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多项高难度手术,包括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人工肩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等。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提升了医院的骨科诊疗水平。
为持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黄小兵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策略:一方面定期选派科室骨干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另一方面邀请知名专家来院开展技术指导和学术交流。通过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科室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如今,科室年门诊量已达7158人次,三四级手术占比达62%。
凭借过硬的实力,科室先后成为重庆市骨科专科联盟、新桥骨科专科联盟、三峡骨科专科联盟合作单位,并成功创建为首批“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及“医院先进科室”,真正成长为辐射云阳北部地区的骨科诊疗中心。
凝心聚力筑梦想
作为学科带头人,黄小兵始终将医疗质量视为科室发展的生命线。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首先组建了专业的质控小组,制定年度质量控制计划;其次严格落实“十八项核心制度”,通过每月重点督查和院科两级质控确保制度落地;同时定期召开质控会议,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持续改进。此外,他还通过成立专业诊疗小组、规范三级查房制度、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科室的专科服务能力。
在临床实践之余,黄小兵注重经验总结和学术研究。他先后发表了《踝关节前方小切口结合L型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观察》等专业论文,将基层医院的诊疗经验与同行分享。
廿四载春秋,仁心铸就骨魂;基层沃土上,华章正待续写。黄小兵用他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只要患者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这是黄小兵最朴实的承诺,也是一名基层医者最动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