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东北连绵的群山中,云阳县第二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唐兴军,这位扎根山区的医者,用精湛医术托起生命希望,以创新精神开拓医疗疆界,凭赤子情怀温暖万千病患。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原本基础薄弱的科室,如今已发展成为年收治住院患者1688人次,门诊7000余人次,其中抢救危急重症患者2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稳定在90%以上的区域医疗中坚力量。
唐兴军查房。
危急重症救治的“生命守护者”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唐兴军,深知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的痛点。为精进医术,他赴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潜心进修两年,专攻心血管、肾脏内科、神经内科及危急重症抢救,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去年冬天,唐兴军接到急诊电话:患者付某因突发晕厥被120送入医院。赶到现场时,患者心电图显示急性下壁心梗,随即出现反复室速、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立即启动抢救预案!”唐兴军沉着指挥团队展开救治。在持续心肺复苏的同时,他果断实施气管插管、急诊溶栓治疗。
过程中,医护人员已连续进行了14次电除颤,“再来一次!”唐兴军没有放弃,随着第15次电除颤的成功,患者终于恢复了窦性心律,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续造影显示血管再通良好,溶栓效果良好。如今,这位患者已完全康复,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正常。
这样的生死时速在内一科已成常态。面对心源性猝死、脓毒血症、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等危急情况,唐兴军总能以冷静的判断和精准的施治力挽狂澜,成为山区百姓信赖的“生命守护者”,也为他赢得了“云阳县优秀医生”、院级“优秀医生”“优秀科主任”的荣誉。
技术创新突破的“开拓先锋”
“守成者没有未来,唯有开拓创新才能让山区医疗真正强起来。”唐兴军始终将这句话作为科室发展的信条。为此,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等关键技术难关,其中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已成功救治30余例危重患者。
在抢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唐兴军团队开展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和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技术尤为突出。5例心梗患者和35例脑卒中患者通过及时溶栓治疗重获新生。在肾脏守护方面,肾囊肿穿刺术、肾脏连续替代治疗已成功开展38例。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挽救的家庭,让云阳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医疗服务。
走进内一科的病房,处处都能感受到唐兴军倡导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作为科室带头人,他将严谨的科学管理与温暖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工作风格。
“唐主任查房时总会多问一句‘家里有什么困难’。”一位住院患者的这句话道出了唐兴军的工作特点。每天清晨,他都会带领团队进行细致查房,确保每位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在医疗质量管理上,他引入PDCA循环理念,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科室定期开展的业务培训和“三基三严”考核,让团队始终保持专业活力。墙上悬挂的20多面锦旗,无声诉说着患者对这个团队的信任与感激。
服务基层百姓的“健康使者”
“让乡亲们少跑路、少花钱,是我们的责任。”面对山区尿毒症患者就医难题,在医院党委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克服困难,顺利建成并高效运行了血透室。从设备调试到人员培训,从治疗流程到管理制度,他都亲自把关。目前,周边透析患者在此得到规律、便捷的治疗,年透析量达到15000余人次。
“过去去市区透析,住宿费、路费就要上千元,现在步行就能到医院,真是太感谢二院和唐主任了。”患者老张的这番话,道出了血透室建设的民生意义。在唐兴军的带领下,不仅解决了尿毒症患者看病难的问题,更通过优化医保报销流程,切实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作为一名医生,唐兴军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将政治学习与业务提升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扎根山区以来,唐兴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坚守奉献的情怀,成为云阳医疗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