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医生您好,您今日送我到内镜中心吸氧,这份体谅和关照,我和家人特别感动。”近日,在“重医璧山医院肺癌服务群”里,一则留言道出了许多呼吸患者对医生的感激。患者口中的“刘医生”就是该院业务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刘碧翠。
这位2019年7月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博士毕业、作为人才引进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多年来用专业与温情,在呼吸疾病防治领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学科建设勇突破 技术创新惠民生
刘碧翠(右一)带队查房。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刘碧翠在学科建设上从未停下脚步。近年来,他带领科室骨干开展了20余项介入新技术,例如经气道、经皮、经胸腔、经血管等多项微创介入诊疗技术,并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呼吸精英(临床创新)”奖。
其中,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术的开展颇具代表性。为了掌握这项技术,刘碧翠带领团队历时4年,不断学习、改进,逐一攻克资质难关,终于在2024年2月通过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年手术量已达100例以上,为众多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2024年5月,在他的推动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牵头筹建的咯血中心,成功通过评审,完成了医院六大区域救治中心的创建。同年12月,该科室成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医教研齐头进 深耕领域结硕果
刘碧翠(中)临床工作图。
在教学方面,刘碧翠积极投身医学人才培养,带领科室参与临床实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硕士研究生带教工作。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招收培养了10名硕士研究生,为基层医疗输送了新鲜血液。
科研领域,他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科卫联合科研项目2项、璧山区科技局科研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8篇。此外,他还获得专利转化1项。
2025年3月,刘碧翠科研团队牵头开展了“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对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影响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Amazed研究)。这是医院牵头的首个IIT研究项目,有望为慢阻肺合并支扩人群的治疗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心系患者显温情 规范防治树标杆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
刘碧翠常说,随时心系患者,才是医德最大的体现。近日,一位长期在家吸氧的慢阻肺患者,来院就诊途中未吸氧,到门诊时血氧饱和度低、呼吸困难明显。考虑到患者取药后回家需较长时间,刘碧翠专门将其带到门诊吸氧点吸氧,避免途中发生意外,还嘱咐患者长期慢病单纯开药可通过互联网医院挂号,无需亲自跑门诊。这样的暖心举动,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
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领域,刘碧翠带领团队构建“四位一体”慢病规范化防治管理模式:依托“医联体+社区+村镇”三级网络,常态化开展肺功能筛查,年均完成近10000例;建立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为确诊患者提供精准化治疗方案;同步开设呼吸慢病专病门诊,为每位患者定制包含用药指导、呼吸训练等个性化方案;定期深入社区、村镇开展呼吸健康讲座,普及健康知识。2025年4月,科室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授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规范化防治经验推广单位”称号。
从技术创新到学科建设,从人才培养到患者关怀,刘碧翠始终践行“让每一口呼吸都自由”的使命,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