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匠心·医师节特辑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宁燕:做生命的“氧气摆渡人”-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15 09:44:32
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

医者匠心·医师节特辑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宁燕:做生命的“氧气摆渡人”

字体:

  听诊器的震颤里藏着她对病情的精准判断,呼吸机的嗡鸣中凝结着她与死神赛跑的决心。作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宁燕深耕呼吸领域20余年,始终以“畅呼吸、享生活”为信念,在方寸诊室与抢救病房间,为无数患者解开呼吸的枷锁。

 一声喘息,种下从医初心

  “外祖父的喘息声像破旧风箱,整夜在耳边响。”童年记忆里,慢阻肺让外祖父彻夜难眠的模样,成了宁燕学医的最初动力。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更多人顺畅呼吸。”

  

宁燕门诊工作中。

  踏入医学院,她埋首专业书籍,在解剖图与病理分析中筑牢基础;工作后,她在一次次抢救中淬炼技术。曾有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时参数频繁报警,她守在床边随时调整通气模式,直到患者血氧逐步回升。“那一刻突然懂了,呼吸科医生是‘氧气摆渡人’,每一秒都在和窒息赛跑。”

  如今,她带领团队走进社区、乡村开展巡讲、义诊,把慢阻肺防治知识、家庭氧疗技巧送到百姓身边。“医学不该只在医院里,要让温度蔓延到街头巷尾。”

  双重坚守,做“有温度的技术派”

  “既要有精准的专业能力,也要懂患者的恐惧与不安。”这是宁燕对自己的要求。她牵头开展的超声支气管镜检查,提高纵隔及远端病变诊断率;大容量肺泡灌洗术,为尘肺、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带来新希望。而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的慢阻肺健康教育,更让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管理”。

  同事们说,她是团队里的“定海神针”:遇复杂病例会反复琢磨到深夜,抢救时永远冲在前面,团队协作时总说“我多分担点”。患者们记得,她会耐心听完冗长的病情描述,在开处方时附上手写注意事项,甚至帮行动不便的老人联系轮椅。

  三个关键词,诠释医者本色

  “敬畏、通透、韧性,这是我心中好医生的模样。”宁燕的诠释里藏着从医多年的感悟。

  刚工作时参与的一次抢救让她铭记“敬畏”二字。尽管全力救治,患者最终还是离世,前辈的话至今回响:“每个生命都值得认真对待,哪怕只有1%的希望。”

  见过太多患者因恐惧拒绝治疗,她深知“通透”的重要。曾有晚期慢阻肺患者抗拒呼吸机,觉得“用呼吸机太受罪”。她没直接劝说,而是带患者见康复者,聊家庭牵挂,最终帮对方解开“心结”。“好医生要看透疾病背后的人心,让治疗真正落地。”

  面对治疗效果不佳时的质疑,她更懂得“韧性”的分量。有家属曾因患者病情反复情绪激动,她一边调整方案,一边耐心解释。当患者好转、家属道歉时,她明白:“韧性不是不难过,而是难过之后依然全心投入。”

  脱下白大褂,宁燕爱读文学作品。“小说里的人生百态,让我更懂患者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她说,医学是科学,更是人文,能看着患者重新顺畅呼吸,就是最大的幸福。

  从童年那个听着“风箱声”的女孩,到如今守护万千呼吸的医者,宁燕的20余年从医路,始终围绕着“呼吸”二字。在她看来,每一次听诊、每一次调整呼吸机参数,都是在为生命续航——这,便是医者最厚重的使命。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