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匠心·医师节特辑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汪礼军:以仁心精术托举生命之重-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15 09:44:41
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

医者匠心·医师节特辑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汪礼军:以仁心精术托举生命之重

字体: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脊柱外科,有这样一位医师,他从事临床工作15余年,始终坚守岗位,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无数脊柱疾病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他就是汪礼军。

  同事心中的“定海神针”,患者眼里的“暖心人”

  在同事们看来,汪礼军是科室里的“定海神针”。每当遇到疑难复杂病例,他总能沉着冷静地拆解问题,带领年轻医师逐帧分析影像片。他常挂在嘴边的“脊柱疾病不是治疗片子,必须要结合症状体征影像学才能精准治疗”“手术台容不得半点侥幸”等话语,成为了科室年轻医师的行医准则。

汪礼军手术工作图。

  而在患者心中,汪礼军是一位没有架子、技术精湛的好医生。78岁的张大爷出院时,特意写下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汪医生查房时总会蹲下来跟我说话,怕我抬头费劲;术后复查还特意画了康复锻炼示意图,连每天练几次、每次几分钟都标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医生,让人心里踏实。”

  为了消除患者及家属对病情和手术的疑虑与恐惧,汪礼军每次都会亲自带着团队与他们沟通,通过模型、简笔画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解释病情并演示手术过程,搭建起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

  与生命赛跑,挑战高难度手术

  “那个病例我大概这辈子都忘不掉。”汪礼军回忆起85岁的李奶奶的手术时说道。李奶奶因严重骨质疏松导致脊柱骨折,疼痛剧烈,失去了活动能力。

  家属带着李奶奶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时,老人已疼得无法翻身,MRI片显示骨折椎体几乎消失,脊髓受压,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瘫痪。科室为此开了三次会研讨其病情,汪礼军最终决定采用“脊柱减压 + 骨水泥螺钉强化固定”方案。

  在医院MDT团队的精心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李奶奶就能在护工搀扶下坐起来,拉着汪礼军的手说:“汪医生,我又能看见窗外的树了。”那一刻,汪礼军深刻体会到,医生的“心头一震”,源于生命被重新托举的重量。

  作为科室技术带头人,汪礼军近年来主导开展了3D打印导航辅助脊柱手术等多项新技术,切实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负担。科室推行快速康复手术模式,实现“当日入院、次日手术、第三日出院”,平均住院日从7天压缩至72小时,费用降低近30%。他还带头组建了“医师+康复师+护士”随访小组,打造术后康复随访闭环,通过小程序推送个性化康复方案,患者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2%。

  从医路上的成长与感悟

  从刚入职时握着手术刀都会紧张的住院医师,到如今能主导复杂脊柱手术的学科骨干,汪礼军的“新”变化体现在学会“在精准中留有余地”。

  他举例说,过去做脊柱融合术时,会尽量切除增生骨赘,现在则会根据患者年龄调整方案。对老年患者保留部分功能结构,虽然手术时间增加20分钟,但术后康复速度能提升40%。这样的转变,源于一次医患沟通。一位年轻患者术后因疤痕美观问题情绪低落,让他意识到医生眼里的“成功”和患者心中的“痊愈”,有时就差一句“我懂你”。

  如今,术前他会和患者一起画手术示意图,标注疤痕位置、解释每根钢钉的作用。他认为,当患者说“我明白风险”时,这份共识就是最好的底气。

  脱下白大褂,汪礼军有自己的“充电时刻”。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每个月都会抽一天去垂钓,“垂钓可以使人静下心来观察思考问题,钓胜于鱼”。有空时,他也会鼓捣些小花小草,“这些小生命教会我耐心——就像给患者做康复指导,急不来,得慢慢等它扎根、生长”。

  一次在山间看到救援队救助受伤的驴友,他更感悟到:“我们和患者,不就是在人生的山路上互相搀扶的人吗?”这些生活中的体验,也塑造着他对“好医生”的理解,凝结成三个关键词。

  一是敬畏。刚工作时跟着主任为一名12岁女孩做脊柱矫正术,主任术前反复核对器械清单,那句“我们手上的是孩子的一辈子” 让他铭记至今,也让他明白,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第一堂课,就像对待垂钓时水中的生命、培育花草时的小植株一样,需要心怀珍视与谨慎。

  二是倾听。有位农民工患者总说“后背像背着石头”,但检查没发现器质性病变。汪礼军陪他聊了三次才知道,他是担心手术费影响孩子上学。后来通过医院公益基金解决了费用问题,患者术后恢复得特别好。他说:“有时患者的痛,不在片子里,而在心里。”这份倾听的耐心,正如他照料花草时观察其生长状态一般,需要细致入微。

  三是进化。脊柱外科技术每年都在更新,2014-2015年他曾去美国学习“内镜技术”,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及时充电。“医生不能躺在过去的经验里,要像脊柱的椎间盘一样,既稳定又有弹性,才能托住患者的期待。”就像垂钓时需要根据水流、鱼情调整策略,医生也需不断精进技术,适应医学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

  从医15余年,汪礼军始终践行着医院“做良医、施仁术”的院训,秉持“感同身受、全心全意、诚信务实、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在脊柱外科领域默默耕耘,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患者口中“能把后背托付的人”。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