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3岁脑梗死老人在溶栓后重新站立,当患者疼痛减轻舒展眉头,当家属从无助中听懂病情解释 ——这些瞬间,构成了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李武红从医近20年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他却在无数个与病患相伴的时刻,用专业与坚守,成为照亮生命的那束光。
深耕医道,不断精进医术
李武红2004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同年入职江津区中医院,2007年起专注神经内科领域。此后,他多次赴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进修神经介入,两度获评“优秀学员”,现担任重庆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介入学组委员、重庆市卒中学会多个专委会委员等职务。
谈及从医的初心,李武红坦言,最初是怀着“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理想,但在与患者的朝夕相处中,他对这份职业有了更真切的理解。“那些宏大的词汇太泛了,真正触动我的是一个个微小的瞬间。”他回忆道,患者肢体瘫痪突然改善时的轻松、疼痛减轻后舒展的眉头、家属在迷茫中听懂病情解释时的安心、慢性病患者经长期管理后一点点的进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了他坚守医者岗位的动力。
在他看来,医生之所以被信任和推崇,是因为能为身处疾患煎熬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光明。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在面对复杂病情时做出艰难抉择。曾有一位93岁高龄的脑梗死患者,突发意识恍惚、单侧肢体无力,还因跌倒导致右侧眼眶骨折、血肿,存在大血管闭塞。高龄合并急性外伤属于溶栓禁忌,但不及时抢救,患者可能面临瘫痪甚至死亡。看着患者无助的眼神和家属期待的目光,李武红经过反复权衡,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先进行静脉溶栓,若效果不佳再考虑动脉取栓。幸运的是,溶栓后患者症状逐渐缓解,次日手脚便能上举,3天后可下地行走。“挽救一个患者,就是挽救一个家庭。”这份欣慰,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创新进取,以技术守护健康
从初入医途到如今独当一面,李武红身上最显著的变化是对新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他熟练运用 CTA、CTP、MRI、MRA等人工智能辅助影像技术,以及微创手术、精准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服务。
在科室里,他带头开展了静脉溶栓术、全脑血管造影术、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支架植入术、动脉取栓术等创新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新技术让我面对复杂病情时更从容,也让患者更愿意配合治疗,医患之间的信任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李武红说。
坚守初心,诠释好医生的内涵
对于“好医生”的定义,李武红有着自己的理解。“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要求很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是忠于誓言、无愧于心,把信念落实到行动中。”他关注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需求,以便制定更合适的治疗计划。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李武红的座右铭,也是他作为一名医者,对生命最郑重的承诺。在守护患者健康的道路上,他始终步履不停,用专业与热爱,点亮更多生命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