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匠心·医师节特辑丨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李光建:在脑血管里“架桥铺路”的生命守护者-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15 16:31:53
来源: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

医者匠心·医师节特辑丨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李光建:在脑血管里“架桥铺路”的生命守护者

字体:

  在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神经内科,有这样一位医生:他手持细如发丝的介入器械,在错综复杂的颅内血管中精准操作,为患者打通生命通道;他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壁垒,让高难度脑血管介入手术成为常规;他坚信医学是“与人共情的艺术”,在治病救人中传递温度。他就是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光建。

  创新技术:从“难治”到“能治”

李光建(右)正在手术中。

  “颅内动脉比筷子尖还细,周围全是神经组织,每一步操作都像在钢丝上行走。”李光建这样形容高难度脑血管介入手术。他为段先生实施的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支架植入术,就堪称一场“微观世界的基建工程”。

  段先生因左侧肢体无力、麻木就诊,检查发现其大脑中动脉M2段严重狭窄,如同即将堵塞的水管,随时可能引发致命脑梗,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李光建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在放射诊断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配合下,成功实施球囊扩张成型+支架植入术——像在脑血管“迷宫”中“开隧架桥”,精准扩张狭窄血管并植入支架。术后段先生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类似的挑战在李光建的职业生涯中时常出现。2023年11月,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到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后,李光建重点开展了缺血性神经介入技术包括:全脑血管造影术、颅内及颅外脑血管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脑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急诊血管内取栓、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等技术。这些高难度手术的成功,让过去医院难以处理的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等问题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案,不仅降低了患者再次卒中的风险,更改善了预后和生活质量。

  学科带头:从“基础诊疗”到“区域领先”

李光建(左二)为患者做康复训练指导。

  来到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后,李光建的角色从“手术专家”拓展为“学科领航者”。近两年,他带领科室完成脑血管介入手术超1100台,其中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近20%,2024年科室CMI值(反映诊疗难度)达1.21,较上年提升82.04%,科室诊疗能力大幅提升,神经内科快速成长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特色科室。

  在学科建设上,科室成功创建沙坪坝区临床重点专科,获评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颁发的“脑血管规范化诊治经验推广单位”和“重庆市神经免疫联盟单位”。科室还参与撰写了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等血管闭塞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如今,科室已成为重庆市“防治卒中中心”“重庆市急性卒中救治协作联盟理事单位”,成功开展动脉M2支架置入术、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慢闭开通术等多种手术,正朝着“2025年通过三级卒中中心评审、3年内创建特色鲜明的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的目标稳步前进。李光建说:“我们不仅要会做手术,还要让技术惠及更多人。”

  仁心为灯:从治病到身心疗愈

  “李主任不仅技术好,还总把我们的顾虑放在心上。”这是患者对李光建的普遍评价。在他看来,“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与人共情的艺术”。

李光建与患者沟通病情。

  面对每一位患者,李光建都会耐心解释病情。像段先生这样的复杂病例,他会组织多学科会诊,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术方案,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慌。他常说:“要让患者知道,我们和他们一起面对。”这种真诚的沟通,让经他治疗的患者依从性高,不少人术后还会特意回来分享康复情况。

  在临床中,他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康复,更在意他们的生活质量。通过精准的介入治疗,许多患者摆脱了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困境,从“频繁发病”到“正常生活”,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正如他所说:“能看到患者恢复健康,回归家庭和社会,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在他看来,好医生要兼具“仁心、仁术、仁信”:“医术是基础,但不能只看片子不看病人;技术要精进,但要承认医学有局限;信任是慢慢建立的,得让患者知道你和他站在一起。”

  脱下白大褂后,他喜欢用跑步“充电”,“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在手术台上战斗。”这位在脑血管迷宫中守护生命的医生,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