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骨伤科主任丁辉二十年如一日坚守临床一线。他将传统中医技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医疗难题,获得8项国家专利,成功创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从自制骨牵引装置到开展微创手术,从解决血液透析难题到完成断指再植手术,丁辉用精湛医术守护着当地百姓健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丁辉手术中。
传承与初心:医者世家的精神底色
“医乃仁术也,岂曰小补哉。”这句饱含医者情怀的古训,深深影响着丁辉的从医生涯。1982年出生的他,从小在潼南名老中医父亲的诊室里耳濡目染,那些“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的医德箴言,在他心中播下了仁心仁术的种子。2003年医学院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扎根潼南区中医院骨伤科,一干就是二十余年。在他的带领下,潼南区中医院骨伤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最终发展成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面对现代骨伤治疗的新挑战,丁辉深谙中西医结合之道。他既传承中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协作”的骨折治疗原则,又吸收现代医学BO理论中保护骨生物学特性的精髓。在临床实践中,他将中医传统医疗技术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微创治疗之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创新与突破:研发正骨装置 精准打击痛点
夜色深沉,骨伤科诊室却灯火通明。60多的李奶奶因摔伤导致桡骨远端骨折,剧痛让她面色苍白。传统的复位需要3-4名医师协同操作,牵引、对抗、维持,汗水浸透白衣,复位的艰辛可想而知。而此刻,丁辉沉稳地取出团队研发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辅助装置”。随着精准的牵引、复位、固定一气呵成,老人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这装置,正是中医正骨技艺在新时代的智慧回响。
“每次看到患者因复位痛苦,团队操作费力还不易维持,都让我揪心。”丁辉道出研发初心。传统复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存在三大痛点:依赖多人配合、牵引力量不足难以精准控制、复位难维持。丁辉医师深知其痛,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从沙袋、绷带模拟牵引的简陋探索起步,历经多次临床测试,将中医正骨精髓与现代生物力学完美融合。最终问世的装置,让单人高效、稳定完成复杂复位成为现实。
装置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助力两百多位患者成功复位,不仅缩短了治疗时间,更减轻了痛苦。年轻医师们亦因此受益,在装置的辅助下能更直观理解手法精髓,传承门槛悄然降低。
仁术与担当:守护山城的健康脊梁
潼南区中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曾面临一个关键的技术瓶颈——新开展的血液透析业务缺少关键的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技术支持。没有血液通路如何能实现透析问题?面对挑战,丁辉主动担当,带领团队开始钻研。他们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反复进行技术演练,最终不仅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使血液透析业务得以顺利开展,还将实践经验总结提升,成功申报了区级科研项目,为医院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常年下乡带教的丁辉深知基层的需求。消肿慢、并发症多、活动受限的传统牵引治疗曾让高能量胫骨骨折患者备受煎熬,丁辉带领团队又一头扎进试验,最终研发出新型下肢牵引装置。该装置牵引力提升却更轻便,固定稳定而患者可随意活动,消肿时间平均缩短7天。更难得的是装置材料易得、费用低廉、操作简便易学的特点,尤其适合在基层使用,还可使部分患者免于手术。这项充满温度的创新,为患者带来时间与经济的双重减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在断指再植领域,丁辉同样展现出开拓者的担当。面对当地患者不得不辗转主城就医的困境,他组织青年医生开展技术攻关,成功完成断指再植手术。如今,这类手术已不再是困扰当地患者的难题。
“医道的精髓,在于将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再将可能转化为常规。”站在骨伤科门诊处,丁辉说道。这句话既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在他的带领下,潼南区中医院骨伤科正朝着更高水平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