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匠心·医师节特辑丨沙坪坝区渝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汪娓:“医”路同行 温暖万家-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18 16:54:33
来源:沙坪坝区渝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者匠心·医师节特辑丨沙坪坝区渝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汪娓:“医”路同行 温暖万家

字体:

  “汪医生,我就是要回社区医院,我相信你。”80多岁的张奶奶在监护仪滴滴作响的夜里,对着沙坪坝区渝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科主任汪娓说道。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汪娓与社区居民之间最真挚的医患情谊。从三级医院专科医生到基层全科医生,汪娓用专业与温情诠释着新时代基层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从专科到全科的蜕变:在有限资源中创造无限可能

  汪娓的从医之路始于童年时期。受在医院工作的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对医疗事业充满向往。高考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在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工作的13年间,她完成了从大内科医生到心血管专科医生的蜕变。

  三年前,汪娓在机缘巧合下来到沙坪坝区渝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全科医生。这个转变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定位。“在社区医院,我仿佛回到了刚当医生时的状态,”汪娓回忆道,“但这次面对的是更复杂的全人健康问题。”她发现,基层医疗需要的不仅是精湛技术,更要有全科医生的整体视角。

  医疗场景的转换带来了全新挑战。在三级医院时,完善的检查设备和专科团队是诊疗的有力支撑;而在社区,医生往往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凭借临床经验和判断力做出决策。“这就像从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变成了特种部队,”汪娓比喻道,“每个决定都要更精准,每个判断都要更谨慎。”

  在这里,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诊疗互动,而是长期的健康伙伴。“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防病;不仅要关注当下的症状,更要管理长远的健康。”汪娓说。这种工作模式让她从单纯的技术执行者,成长为健康守护者和温暖传递者。


汪娓(中)查房。(夏冰 摄)

  以心换心的服务:构建有温度的医患关系

  张奶奶的故事是一个缩影。三年前那个春日的午后,张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初次走进社区诊室。这位习惯在三甲医院就诊的退休职工,眼神中透着明显的疑虑。“我们就是来开点药,检查还是要去大医院做。”家属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许多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不信任。

  转变始于一次次的真诚服务。当张奶奶病情急性发作时,汪娓团队立即启动医联体绿色通道,同时规范用药稳定病情。转回社区后,汪娓坚持每周上门随访,细致地进行健康指导和用药管理。渐渐地,张奶奶和家人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从最初的怀疑到主动咨询,再到向其他病友推荐:“有问题先找家庭医生看看。”

  这样的信任建立过程,在汪娓的日常工作中还有很多体现。三年来,汪娓团队打造的“生命绿色通道”已成功救治10余例急性胸痛患者。其中一例从发病到完成PCI手术仅用42分钟。“有人说因为我来了,社区心梗患者变多了。”汪娓说,“其实是居民对我们的信任增加了。”这份信任,正是通过一次次专业救治和真心关怀慢慢积累起来的。

汪娓坐诊。(夏冰 摄)

  面向未来的思考: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

  “真正的医疗,不在CT机的分辨率,而在医患之间那个随时能接通的电话;不在病历的厚度,而在患者说‘我听你的’时眼里的光。”这是汪娓近年来最深的感悟。在她看来,社区医生应该用心经营着一份份带着体温的信任——这正是基层医疗最动人的价值所在。

  基于这样的理念,汪娓带领家庭医生团队深耕家医签约和慢性病管理工作。从慢病随访到体检报告解读,从健康宣教到用药指导,这些看似平常的服务,却让家医签约人数从最初的1000多人稳步增长到如今的2000多人。

  展望未来,汪娓表示,随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深入推进,“六个统一”管理模式正在为基层医疗注入新活力。通过持续深化医防融合,构建预防、治疗、康复的完整闭环,基层医疗将成为居民健康的坚实屏障。

  在这条“医”路同行的征程上,汪娓带领团队用专业守护健康,用温情传递关爱,让社区医疗焕发出温暖人心的光芒,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第一道防线。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