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大巴山深处,城口县人民医院活跃着这样一群白衣卫士——他们扎根山区,用仁心仁术守护着当地群众的健康福祉。今年,该院评选出一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优秀医师,他们中有坚守急诊一线的“生命守门人”,有带领科室开展医疗新技术的学科带头人,还有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青年骨干。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群默默奉献的山区健康守护者,见证这支优秀医师团队为提升山区医疗水平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急诊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周秩峤救治蜂蜇伤患者。
在提升基层医院急诊救治能力方面,急诊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周秩峤带领团队以“分区定点、协作共赢”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在城口县县域分区域,以县域医疗次中心为定点医院开展培训,专门定制适用于基层医院的急诊标准化操作流程,涵盖从患者接诊、初步评估、紧急处理到转诊的各个环节;实施针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定期急救技能培训计划,包括心肺复苏、创伤处理、气道管理等核心技能,进行重点病种诊治流程的梳理;开展面向社区和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如心肺复苏术培训、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教学等,提高公众对常见急症的识别能力和初步应对技巧,形成“第一目击者”网络。
这些探索旨在全面提升基层医院急诊救治能力,缩短急救响应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最终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医疗目标。“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进,基层医院的急诊医疗服务将更加高效、可靠。”周秩峤说。
消化与肿瘤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陈鹏树研究病例。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消化内科急危重症疾病之一,在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中,我们团队摸索和总结了丰富的实用临床经验。”消化与肿瘤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陈鹏树介绍,一方面,精准病情评估是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如影像学、生化指标等,快速确定病情分型。另一方面,多学科协作是关键,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高甘油三酯型急性胰腺炎,需要联合重症医学科、中医科等相关科室,构建从病情评估到CRRT治疗管理的一体化救治体系,提升救治效果。
在科室各类常见疾病的综合治疗中,微创介入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陈鹏树凭借丰富的内镜诊疗经验,在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秉持“稳、准、细”的治疗理念。他还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能够降低该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周明峰坐诊。
作为能独立完成多项高难度介入手术的医师,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周明峰在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谈及挑战性病例,周明峰表示,严重钙化的冠脉病变及血管分叉处的复杂病变尤为棘手,如导丝通过困难、易损伤血管等。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术前需精准评估并制定多套方案,术中要保持冷静、灵活调整,术后则需密切随访,及时处理问题。同时,他强调持续学习新技术的重要性。
他认为,提升基层心血管介入水平需突破三方面限制:更新关键设备、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做好患者宣教以提高接受度。
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志顺(右一)查看病例。
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志顺从事临床医学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掌握胃癌、胆囊、胆总管探查等手术的微创治疗。值得一提的是,他率先开展该院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是该院肛肠科的学科带头人。在保证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方面,张志顺强调全流程管理。术前,通过多学科讨论(MDT)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充分评估风险;术中严格执行安全核查,注重无瘤、无菌原则,确保操作精准;术后推行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密切监测并发症,并加强随访。
扎实的解剖知识是手术安全的根基,而精细操作能力的培养则能减少副损伤。张志顺表示,微创技术是外科发展的趋势,而多学科协作则是复杂疾病诊疗的关键。未来,他将继续深耕微创技术,推动基层医院外科诊疗水平的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骨科主治医师、关节外科组组长涂继超查房。
作为县域内运动医学和关节外科领域的骨干医师,骨科主治医师、关节外科组组长涂继超在四肢骨科微创技术、关节置换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他始终秉持“将容错率降至最低甚至是0”的严谨态度对待每一台手术。
两个月前,患者王先生因右侧髋部假体周围关节感染而辗转求医,最终选择回到城口县人民医院就诊。涂继超带领骨科团队为其成功实施了“右侧全髋关节假体取出+抗生素骨水泥占位术”。然而,术后康复期间,医护人员发现王先生因经济困难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康复进程。涂继超主动王先生购置了5罐优质肠内营养粉剂。“病人有困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涂继超朴实的话语中饱含医者仁心,为医患关系注入了温暖正能量。
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桂号查看病例。
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桂号对腹腔镜微创手术有独特见解。他认为,县域医院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受设备条件限制时,可从优化操作流程和创新改良技术等方法入手。比如利用现有普通腹腔镜设备、优化手术入路设计、通过调整穿刺点位置、角度、减少设备不足带来的操作不便。对于能量平台设备不够先进的情况,可改进手术中组织离断、止血的手法,依靠更精细的钳夹、结扎操作弥补。还可探索“简化版”的腹腔镜手术步骤,去除非必要的复杂操作,在保证疗效前提下,适配县域医院设备,让微创手术能在有限条件下顺利开展。
桂号还能熟练掌握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开展腹腔镜下肾上腺手术,桂号凭借神经外科对解剖层次的精准把握,能更清晰识别与肾上腺毗邻的神经结构,降低手术对周围神经干扰。这就是跨学科背景带来的独特视角——从神经保护维度提升泌尿外科手术质量。
心电图主治医师安菲菲查看心电图。
作为医院心电图室的主治医师,安菲菲在近十年的心电诊断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她表示,心电图在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捕捉到心肌缺血的异常改变,甚至在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前提供诊断线索;是区分STEMI/NSTEMI(决定紧急治疗策略)和定位梗死部位的核心工具;且无创、便捷,适合任何场景下的快速应用和动态监测。此前曾有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因胸闷就诊,经心电图检查,考虑下壁心肌梗死,她立即发出危急值报告,临床医生迅速将患者送入导管室,及时置入支架,挽救了患者生命。
“每一份心电图都可能隐藏着生命的警报。”安菲菲说,“我们必须以专业和细致,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她将继续带领团队提升诊断水平,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保驾护航。
影像科主治医师李代文行影像检查。
在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李代文凭借过硬的读片能力,多次为临床诊断提供关键依据。面对复杂病例,李代文形成了系统的多模态诊断思维。他认为要充分发挥不同影像检查的优势:X线用于快速筛查,超声观察血流动态,CT显示解剖细节等。在实际工作中,他注重“问题导向”分析,通过多模态检查相互印证,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
作为科班出身的影像专家,李代文认为基层医院影像医师培养存在“三缺困境”:资源缺、实践缺、反馈缺。他建议年轻医师采用“三对照”读片法,建立个人误诊库,掌握窗口技术底层逻辑。他特别提到要从“看图说话”转变为“解构临床逻辑”,通过病理结果倒逼读片精度,用临床反馈重塑诊断思维。“影像诊断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思维活。”李代文表示,将继续提升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影像支持,当好疾病诊断的“侦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