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山村何以惊艳世界-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8/18 07:51:48
来源:重庆日报

一个小小山村何以惊艳世界

字体:

  荆竹村精品民宿。(受访者供图)

  8月16日,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村民张永兵开着农用车从田间回来了,车斗里头是码放整齐的废旧农膜。“以前谁在意这个?如今再不回收,乡亲们背后都得数落我!”这位烤烟种植户,如今成了地膜回收带头人。

  同一时间,村民吴志强家的糯玉米地里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之前这里种的是烤烟,如今成了生态采摘乐园。不远处,仙女山山坳中汩汩清泉,正通过全自动生产线灌装入瓶,即将远销海外。

  近年来,荆竹村这个小小的山村,持续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旅游为引擎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沉睡的自然资源,实现了华丽蝶变。

  森林覆盖率75%,超过八成村民吃上“旅游饭”

  “生态是宝,丢了难找!”这句朴素的话语,写入了荆竹村村规民约,更刻在每个人心里,成为大家的行动自觉。

  观念的转变,最先体现在土地使用上。前些年,吴志强作出一个令老烟农们惊讶的决定:将烟田中的70亩拿出来,改种高山糯玉米。

  “种烟收益高不假,可农药喷施、烟叶烘烤熏人又污染环境,还是种植生态玉米好些。”吴志强这样解释。如今,他的玉米不仅直供村里众多民宿,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山外,收入不比种烟差。

  吴志强的成功“转型”,是荆竹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这个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引发广泛关注:村头矗立的智能防火“哨兵”,24小时守护着新近修复的2000余亩林地;20多个预警感知设备紧盯乱倒垃圾行为,助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种养循环、生物发酵、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生态模式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双双达到100%。

  山更清了,水更绿了,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如今,荆竹村森林覆盖率悄然跃升至75%,一片片荒山重披绿裳,清澈的山泉奔流不息,80%以上村民靠着吃“旅游饭”大幅增收,“生态资源”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家家户户的“幸福资本”。

  “艺术+生态”IP赋能,山村成乡愁承载地

  生态的价值,在荆竹村被创意“点石成金”,形成独特的“艺术+生态”IP。

  “归原茶馆”内,王万碧的蜡染手艺成为金字招牌。“哧啦——”蜡刀划过土布,靛蓝花纹渐次绽放。上海游客捧着新染的方巾爱不释手:“这染料真特别!”王万碧指着窗外山林笑道:“都是这些花草沤出的颜色!”

  几年前,在村党支部引导下,她引入蜡染体验项目,不仅丰富了茶馆特色,更让游客得以亲手触摸荆竹的生态肌理与文化脉络。旺季时节她的茶馆每天接待游客超两百人,用天然染料制作的蜡染制品,成为热销的“武隆山礼”。

  艺术创意,也浸润了田野与旧屋。

  在“新村民”胡蕾的果园“寻梦园”里,前来体验生态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也曾遇到技术瓶颈,困难重重。”胡蕾回忆,“多亏村里请来专家‘把脉’,指导改良品种、推行生态种植,稳步扩大客源。”

  村中那座曾被煤烟熏黑的烤烟房,如今蝶变为飘散书香、咖香的“无有图书馆”——裸露砖墙与原木书架相映成趣。

  曾经的农妇冉光芳,经培训成为“首席咖啡师”。她感叹:“以前不识咖啡香,如今一年售卖咖啡两万多杯!豆子来自云南,冲泡用的是仙女山雪泉水,客人都夸清甜。”

  坚持“微改造、精提升”,荆竹村用艺术匠心激活传统乡愁,让乡村旅游始终葆有生态底色。2022年底,其创新探索获得“国际级认可”——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成为重庆首个获此殊荣的村庄,评语盛赞其“以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

  据统计,荆竹村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数量达130万人次,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诗与远方”“乡愁承载地”。

  “两山”理念的鲜活注脚:人均收入逾2.5万元

  生态价值转化的核心,在于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红利。荆竹村创新机制,确保生态红利惠及各家各户。

  村民杨小波的农家乐是生动缩影。翻看手机相册,他对比道:“2014年初开张,17间房常空大半;如今20间房,一般情况得提前半月预订!”

  变化源于客流增长,也在于经营升级。

  “一方面,是好生态让大家稳稳端上了‘旅游饭碗’。另一方面,在加入‘乡宿联盟’后,客满能互相引流,越发不愁生意!”杨小波说。

  如今在荆竹村,闲置土地可流转出去用于发展生态农业,闲置农房可升级成特色民宿,农特产统一品牌包装,非遗技艺变身文创产品……村民选择土地入股、房屋入股,或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去年,全村综合收入近1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5570元。

  荆竹村的故事,是喀斯特石缝中“生长”出的希望传奇,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