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区 创新三项“1+1”机制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8/18 07:51:11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高新区 创新三项“1+1”机制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字体:

  近年来,重庆高新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创新实施三项“1+1”工作机制,推动垃圾分类实现从理念到行动、从被动到主动、从痛点到亮点的转变。如今,辖区居民参与热情高涨,居住环境愈发整洁,垃圾分类成为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为美好生活增添了绿色底色。

  构建“场景融入+激励驱动”引导机制,让分类理念从墙上贴变心里记

  走进虎溪街道富力城新壹站小区,草坪内,四个形象可爱的吉祥物站成一排,以卡通形式科普垃圾分类知识;过道旁,一家三口剪影搭配的垃圾分类标牌格外醒目,强化了垃圾分类全家参与的意识……

  通过升级投放设施、布局融合环境的宣传小品,“场景融入”不但使小区环境更美观,也成为了居民散步时的“移动课堂”,赢得广大居民好评,营造了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

  更获居民喜爱的,是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系统。该系统在高新区多个小区试点推广,居民上传家中垃圾分类照片或进入答题库答题,经核验正确就能赚积分,可换纸巾、洗衣液等日用品。目前,系统注册居民户数达8617户,居民月均打卡次数超1万人次,月均答题正确量超5000人次,积分兑换次数累计达3919人次。

  西永街道格莱美城小区的“红黑榜”也是居民热议的话题。每月根据居民分类行为、参与志愿活动等情况,公示10名红榜户、5名黑榜户。此外,该小区还有每两月一次的“物业接待日”活动,向小区居民收集垃圾分类、环境卫生等相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共治共享。

  推行“点位改造+科技赋能”收运机制,让垃圾收运从痛点变亮点

  在龙湖U城9组团旁,曾经露天的垃圾桶暂存点如今被灌木环绕形成绿色围栏,成为了街角小景观。

  而这变化的背后,是重庆高新区实施的垃圾收运接驳点升级改造计划,其中,“绿色改造”则将接驳点转化为了街角景观。“以前路过捂鼻子,现在清新的绿植围起来,看着很舒心,确实把事情办到了我们心坎里。”居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周边群众的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收运管理体系,近期,重庆高新区印发《重庆高新区生活垃圾收运管理细则》,明确了收运环节各单位职责。在制度保障的同时,建设并运行“高新区生活垃圾入站管理系统”。

  该系统支持区级主管部门、镇街、转运站、清运单位多用户信息管理,以及入站申请、入站管理、违规上报等线上流程运转,实现了“入站车辆-清运单位-生活垃圾产生单位-所属镇街”全链路追溯。车辆脏污、未密闭、混装等问题能被自动识别,并随即上报,管理人员用手机小程序便能实时查看,督促清运单位整改。该系统以科技赋能,进一步提高了分类收运监管能效。

  打造“社区阵地+联动授课”宣教机制,让分类学习从被动听变主动学

  “蓝桶回收‘值钱货’,纸板玻璃莫搞错;绿桶是个‘大胃王’,剩菜剩饭全吃光……”在虎中社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里,志愿者正用趣味顺口溜宣讲垃圾分类知识,寓教于乐,引得居民笑声不断。

  这里曾是闲置用房,如今成了热门打卡地。为破解垃圾分类知识记不住的难题,重庆高新区盘活社区闲置用房,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将知识传递转化为趣味参与。

  据悉,该宣教中心构建学习区+互动区的双功能阵地,学习区展示垃圾分类投、收、运、处全流程,直观呈现资源回收再利用路径;互动区配备体感模拟、智能投篮系统等设施,居民通过肢体动作参与分类游戏,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认知。

  “1+1+N”的联动授课机制更让知识“活”了起来:用好1个社区阵地开展“垃圾飞行棋”“分类接力赛”等互动活动;组织1支志愿队伍将垃圾分类标准转化为顺口溜和小故事,进行接地气的宣讲;发动N名群众参与学习互动,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目前,该宣教中心月均接待群众超200人次。

  “以前听讲座坐不住,现在玩着笑着就记住了。”居民周兴林高兴地说,垃圾分类知识已成为居民闲聊时的新话题。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