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治医师傅燕辉,一位在精神卫生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的医者。从医以来,她不仅见证了精卫领域诊疗技术的革新进步,更在实践中形成了“治病更要医心”的理念,始终用专业与温情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
初心与坚守:从医之路的抉择
2000年,一次偶然的进修机会让傅燕辉与精神科结缘。“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回忆道。但很快,她就发现这个选择恰如其分——从小看着医生父亲救治患者的经历,让她对医者仁心有着深刻的理解;而精神科患者特殊的心理需求,正需要这样既专业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医治。
“很多人问我后不后悔选择这个科室。”傅燕辉说,“看到患者从胡言乱语到清晰交流,从抗拒治疗到主动配合,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二十多年来,她见证了太多这样的转变。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与家人团聚的场景,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都让她更加确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精神科工作需要满溢的温暖与共情。“有时一个简单的拥抱,比任何药物都管用。”她说。这种特殊的医患关系,让她的白大褂上不仅沾染着消毒水味,更浸透着人情味。
对于患者家属,傅燕辉总是耐心指导:“首先要理解疾病症状不是‘矫情’,而是真实存在的;还要学会用耐心陪伴代替指责刺激,并积极参与康复过程;同时也要关注自身情绪健康。”她说,家属可以通过互助小组获得支持,因为“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患者康复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挑战与突破:精神医学的发展之路
“刚入行时,可用的治疗手段很有限。”傅燕辉一边翻看病历一边说道。如今,精神医学领域迎来了质的飞跃。傅燕辉详细列举着进步:心理测评问卷发展为更丰富、精准的量表体系,临床运用更加广泛;相关药物不仅疗效更精准,而且治疗窗更宽、副作用更少;社会对精神疾病认知度提升,就诊率有所增加。
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现在接诊的患者中,许多都存在两种以上精神疾病共病的情况。”傅燕辉指着疾病谱系图说,“许多康复患者因缺乏自信、遭遇歧视等因素而难以重返社会。”
面对这些复杂挑战,傅燕辉采取多管齐下的应对策略。在诊疗方面,她通过观察患者的语言逻辑和情感反应,及时发现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早期信号。在心理支持方面,她着力消除患者的病耻感,建议他们积极加入康复互助社群,并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从基础社交活动开始,逐步重建社会联系,重拾生活信心。
“解决共病问题需要精准诊断,而消除社会歧视则需要持续科普。”傅燕辉认为,只有医疗干预与社会支持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这一理念贯穿于她的整个诊疗实践中。
仁心与仁术:治愈心灵的温暖力量
在多年行医生涯中,有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案例令傅燕辉记忆犹新。该患者是以伴有精神病性的躁狂发作而入院,初诊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患者情绪激动,言语中充满对医护人员的敌意与猜疑。“那是她疾病的症状,不是她的本意。”傅燕辉平静地说。
治疗过程中,傅燕辉坚持每日查房,耐心倾听该患者的每一句话语。随着药物治疗见效,她发现了更深层的问题:患者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观念与不幸婚姻带来的心理创伤。“解开这些心结,才能真正治愈。”傅燕辉联系患者家属,促成了一次真诚的对话。一个月后,该患者康复出院,至今病情稳定。
这样的案例在傅燕辉的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她特别强调治疗要“量体裁衣”:对急性期患者以药物稳定为主,症状缓解后及时介入心理治疗;对社会适应困难者,则着重康复训练。“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
长期的临床实践让傅燕辉对精神科医生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保持专业水准,她坚持参加各类培训;每当看到患者取得进步,不论大小,都将其作为激励她继续前行的动力。“最重要的是时刻谨记:患者是在最脆弱时向我们求助,必须用最大的同理心去对待。”傅燕辉的话语中充满医者的温度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