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手术刀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当听诊器捕捉到生命的律动,当防护服成为抵御病魔的铠甲,他们正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医’路心声——致敬榜样,致敬医师节”系列宣传,将目光聚焦近年来曾获国家级荣誉的重庆医者代表。
我们以对话为笔,以故事为墨,记录白衣执甲者们救死扶伤的温暖瞬间,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鲜活故事,不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脉动,更能触摸到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今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向榜样致敬,向每一位守护生命的医师致敬!
刘维勤,“优秀援藏干部人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
【医者对话】
医疗援助过程中,你带教的新生儿科医生中哪位印象最深刻,你们之间如何互相进步的?
在昌都这片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土地上,稀薄的空气和严寒的气候,给新生儿的生命带来重重考验。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深知,来到这里,救治患儿是责任,而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扎根高原,更是使命。
刚到昌都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时,我遇到年轻医生方海琴,她是一位淳朴又坚韧的姑娘,带着高原人特有的韧劲。受当地医疗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她在临床思维和技能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授人以渔远比授人以鱼重要,于是我决定倾囊相授。
我为方海琴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从最基础的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到复杂的病情分析、治疗方案制定,一步步教。每天的查房都成了临床教学现场,我会先让她解读病例,再引导她从患儿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中抽丝剥茧,形成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昌都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实现多项突破。首例新生儿膈疝手术、首例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开创性的NO吸入治疗新生儿重度肺动脉高压技术,都成功开展。记得做首例新生儿膈疝手术时,我负责指导,方海琴负责围手术期监护,从术前评估、术前准备到术后护理、监测,每个环节我都手把手带教,她学得特别认真。手术成功那一刻,看着孩子平安脱险,我们俩相视一笑,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
其实,临床带教是双向的。我从方海琴身上看到了高原医者的坚守与担当,他们用朴素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心守护着每一位患儿。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事业的执着,深深触动了我。我也从她和其他当地医护人员身上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下的临床工作,汲取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医疗援助工作结束时,我很欣慰。昌都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不仅拥有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研项目,更拥有了一支能独立承担重任、持续发展的医疗队伍。方海琴在2025年度昌都市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危重新生儿救治”项目中获得一等奖,另一位我带教的、基础相对薄弱的医生仁青曲西,也获得昌都市人民医院优秀病例书写奖。现在,她们都能独当一面了,把我所教授的知识和技术在高原上发扬光大,为更多新生儿带去生的希望。
这段高原上的临床带教经历,是我工作中最生动的部分。它见证了我们共同的成长和进步,我把温暖带到高原,高原也用它的坚韧与纯粹,洗礼了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