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无影灯下的守护,让麻醉医生深知术后疼痛对患者康复的深刻影响。重庆康华众联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喻梦仙表示,术后镇痛是一个常被误解却对康复十分重要的医疗环节。
喻梦仙操作麻醉设备。
疼痛不是勋章,无需忍耐
“医生,我能忍,不用止痛药!”这是喻梦仙常听到的话。然而,她强调,疼痛绝非勋章,强忍疼痛不仅消耗体力、影响睡眠,更会触发身体的“应激警报”:
1.呼吸受限: 胸腹部术后剧痛会让患者不敢深呼吸、咳嗽,痰液淤积肺部,肺炎风险骤升。
2.康复迟滞:疼痛导致肌肉紧张,关节不敢活动,下肢静脉血流淤滞,血栓风险升高,康复锻炼受阻。
3.慢性疼痛隐患:研究表明,急性疼痛若控制不佳,可能在大脑中留下“疼痛记忆”,转为迁延难愈的慢性疼痛。
4.情绪影响:持续的疼痛会显著加剧焦虑、抑郁情绪,削弱康复信心。
现代镇痛:精准化、个体化、多模式
喻梦仙介绍,现代镇痛已经告别“一刀切”的镇痛模式,采用精准化、个体化、多模式的镇痛理念,为每位患者制定专属方案:
1.多模式镇痛(联合用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帕瑞昔布、氟比洛芬酯,对抗炎症性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需评估胃肠道、肾脏及心血管风险)。
对乙酰氨基酚:基础镇痛,安全性较高。
阿片类药物:强效镇痛主力(如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用于中重度疼痛,严格管理下医疗使用成瘾风险极低。
辅助镇痛药: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右美托咪定(镇静、协同镇痛)。
2.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精准靶向):
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麻药精准注射到支配手术区域的神经周围,实现精准、长效镇痛(如臂丛阻滞用于上肢手术,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手术)。
椎管内镇痛: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给药(常用于胸腹部、下肢大手术),减少全身用药。
患者自控镇痛(PCA):患者通过安全可控的电子泵,在预设范围内自行追加小剂量镇痛药(通常是静脉阿片类药物)。既能满足个体需求,又能提升控制感与满意度。
破除常见误区
误区1:止痛药用多了会成瘾
真相:在医生规范管理下,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控制急性术后疼痛,成瘾风险极低。疼痛控制不良的危害远大于此顾虑。
误区2:现在不痛,等痛了再用
真相:疼痛一旦爆发,往往需要更大剂量才能控制。超前镇痛和按时给药能维持稳定血药浓度,用药总量反而可能减少。
误区3:打“半麻”(椎管内麻醉)后腰痛是后遗症
真相:椎管内麻醉穿刺本身极少引起长期腰痛。术后腰痛更多与手术体位、手术创伤、术后活动减少或本身腰椎问题相关。
患者如何配合镇痛
1.主动沟通:术前术后清晰告知医生疼痛感受(部位、性质、程度)、既往疼痛史、药物过敏史及用药顾虑。
2.理解方案:了解医生制定的镇痛计划,包括所用药物、方法及可能副作用。
3.合理预期:目标是“可忍受的轻度疼痛”或“基本舒适”,追求“完全无痛”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风险。
4.及时反馈:镇痛效果不佳或出现头晕恶心、瘙痒、排尿困难等副作用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喻梦仙表示,术后镇痛是现代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麻醉医生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和个体化的镇痛方案,为每一位患者打造舒适的康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