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手术刀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当听诊器捕捉到生命的律动,当防护服成为抵御病魔的铠甲,他们正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医’路心声——致敬榜样,致敬医师节”系列宣传,将目光聚焦近年来曾获国家级荣誉的重庆医者代表。
我们以对话为笔,以故事为墨,记录白衣执甲者们救死扶伤的温暖瞬间,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鲜活故事,不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脉动,更能触摸到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今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向榜样致敬,向每一位守护生命的医师致敬!
徐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重庆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医者对话】
作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您认为中医肛肠领域的传承与创新最需要突破的瓶颈是什么?结合您推动的中西医结合盆底中心建设等实践,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打通传统医学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路径?
作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我深感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整个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事业的激励。我在重庆市中医院肛肠科工作多年,一直致力于将传统中医药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在中医药传承方面,我有幸成为“巴渝肛肠学术流派”的核心传承人。我们这个流派扎根巴渝大地,历经数代人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疗方法。我先后跟随李雨农教授和杨廷芳教授学习,两位前辈不仅医术精湛,更将流派的精髓倾囊相授。我深刻认识到,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医德医风的传承。
为了让巴渝肛肠流派后继有人,我打破传统的师承局限,积极投身于院校教育。作为多家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爱肛肠专业的学生。在带教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们深入临床,亲身体验中医药在肛肠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同时,我成立了徐月名中医工作室,开展系统的“师带徒”工作,希望通过多途径培养,让流派的火种越燃越旺。
在创新方面,我和团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我们积极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如在西部率先开展DSA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出血性肛肠病,提高了这类疾病的诊治效果。同时,我们创立了多学科联合的“中西医结合盆底中心”,整合肛肠、泌尿、妇科等多学科资源,为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诊疗方案。
中医药的创新还体现在科研上。我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通过科学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治疗肛肠疾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研发和转化了多项特色制剂,这些制剂经过临床验证,对溃疡性结直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复杂疾病有疗效。此外,我们还整理推广了多项适宜技术,制定了行业指南和共识,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努力将传承与创新理念融入每一个诊疗环节。比如,对于痔疮、肛瘘等常见肛肠疾病,我们在运用传统中医药熏洗、坐浴、挂线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微创手术,既能减轻患者痛苦,又能加快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对于一些慢性肠道疾病,我们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中药调理方案,同时配合饮食、运动指导,从整体上改善患者体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一方面,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巴渝肛肠流派的古籍文献和临床经验,将其转化为现代医学知识,造福更多患者;另一方面,持续关注国际前沿医学动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引入更多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