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手术刀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当听诊器捕捉到生命的律动,当防护服成为抵御病魔的铠甲,他们正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医’路心声——致敬榜样,致敬医师节”系列宣传,将目光聚焦近年来曾获国家级荣誉的重庆医者代表。
我们以对话为笔,以故事为墨,记录白衣执甲者们救死扶伤的温暖瞬间,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鲜活故事,不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脉动,更能触摸到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今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向榜样致敬,向每一位守护生命的医师致敬!
郭诗翔,国家优秀青年医师——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研究所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医者对话】
请分享一下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医师的心得
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医师这一荣誉,对我而言是肯定,更是鞭策。
这份成绩的取得,首先离不开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对青年医师成长的高度重视与鼎力托举。医院搭建的优质临床实践平台、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为我深耕肝胆胰腺外科领域、实现临床与科研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广阔的成长空间;同时,要感谢恩师王槐志教授的倾囊相授与悉心指导——从临床技术的精研打磨到科研思维的系统培养,老师始终手把手带教、在关键节点为我拨云指路,让我在从医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我一直很推崇老师王槐志的一句话:“如果躺在病床上那个人是你,你换个角度去思考,你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尽心去照顾好这个病人。”这句话时刻提醒我,作为医生,做好临床工作、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是本职。我常用“肝胆相照、胰路前行”来明志,这既包含了“肝胆胰”三个学科,更代表着我希望能与患者“肝胆相照、一路前行”。
就像永川那个32岁的胰腺癌肝转移患者,当时他是晚期,几乎被判了“死刑”,后面来到医院就诊。我们给他调整了化疗方案,4个周期后,原发肿瘤缩小,肝脏转移灶也消失了,从没有手术机会变成了可以手术,然后我为他顺利施行了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顺利康复,到现在快4年了,已经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这样的病例虽然是个案,但也让我更加坚信,不放弃每一个患者,总能看到希望。
15年来,我一直专注于肝胆胰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和科研,攻克复杂手术、开展基础研究,赴美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参与国内重要手术比赛等经历,都为我积累了扎实的功底。
在科研上,我始终相信临床的问题最终要通过科研来解决。这些年,发表高质量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先后获评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国际胰腺病协会/美国胰腺病协会“青年研究者奖”首位中国获奖者、重庆市“科技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重庆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青年名医奖获得者、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巴渝青年学者、“重庆好医生、重庆好护士”2022年年度人物、全国手术大赛第二名、重庆市手术大赛第一名等荣誉。
现在,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胰腺癌的基础研究,聚焦胰腺癌的侵袭转移,开展系列研究工作。从临床实践出发,临床中发现问题,希望通过理论突破,最终转化到临床、回馈临床,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另一方面是外科新型手术材料的研发与转化,这需要打开思路、破除壁垒、医工交叉深度融合。现在很多好的手术材料和器械依赖进口,我们想在国产手术材料方面做些突破,这样不仅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还能降低医疗花费,减轻患者及家庭经济负担。
对我来说,在肝胆胰领域的这些年,收获的不仅是技术的提升、荣誉的获得,更是看到患者康复后带来的那份成就感和使命感。未来,我会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希望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