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王敏建,以学科带头人的担当,带领团队构建精细化亚专业体系、完善诊疗服务、深耕科研与人才培养,推动科室成长为西南地区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力量。
锚定需求建团队,破解诊疗痛点
“每个医生的专业方向,都要对准老百姓的健康需求。”王敏建介绍,近年来,医院持续强化学科建设,儿童青少年科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围绕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热点痛点,科室11名医生精准划分至四大亚专业领域,神经发育障碍(涵盖多动症、自闭症、抽动症,他个人也深耕此领域)、重性精神疾病(如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含厌学拒学、非自杀性自伤、强迫症)、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专注轻症患儿的心理疏导)。
这种“人有专攻、科有特色”的布局,让科室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比如面对厌学拒学现象高发,他推动情绪障碍组细化干预方案;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2027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部署,又进一步优化亚专业资源配置,确保科室发展始终与社会需求同频。如今,科室年门诊量已超2.5万人次。
创新诊疗强服务,赋能学科发展
“儿童用药适应症少,必须探索更多综合治疗方案。”王敏建深知儿童诊疗的特殊性,带领团队打破“单一用药”模式,构建“药物+物理+心理”的综合治疗体系。心理治疗方面,引入绘画治疗、艺术心理剧、沙盘游戏、家庭治疗等特色项目;物理治疗领域开展4项新技术;同时在循证医学基础上规范超说明书用药,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适配性高”的治疗选择,解决儿童诊疗方案“成人化”的痛点。
科研是科室发展的“引擎”。王敏建带头推动科研工作,团队成员积极申报省部级、厅局级课题,目前已获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相关省部级课题7项、厅局级课题1项。这些课题紧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如《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识别卫生适宜技术的创新研究》《中小学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监测转诊和综合治疗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为疾病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科室每年申报国家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近5年累计获批10余项,王敏建还鼓励团队深造,目前已有2名医生攻读博士学位。
辐射帮扶传经验,守护儿童健康
“不能只守着自己的科室,要让更多基层医院能看儿童精神心理病。”王敏建始终秉持“辐射带动”理念,借助医院牵头的重庆市精神科医联体平台,主动承担基层帮扶责任。他带领团队通过重庆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平台,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培训区县级医生;选派骨干驻点基层,协助酉阳精神卫生中心“从无到有”建成儿童青少年科;同时承担重庆市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任务,每年培养20名专业医务人员,推动全市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体提升。
在科普宣传与早期干预上,王敏建也带领团队持续发力。他们走进学校、社区开展讲座,教家长和教师识别儿童心理问题前兆;参与7×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科普直播,破解“大了就好”的认知误区——“很多问题早干预效果好,这个误区害了不少家庭。”这是他从16年临床一线中得出的深切体会。
从2017年创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起,王敏建始终以“守护儿童心理健康”为初心,荣获过重庆市首届“十佳温情医生”、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但在他看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心理”,才是团队最该追求的目标。(蒋永劲 李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