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手术刀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当听诊器捕捉到生命的律动,当防护服成为抵御病魔的铠甲,他们正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医’路心声——致敬榜样,致敬医师节”系列宣传,将目光聚焦近年来曾获国家级荣誉的重庆医者代表。
我们以对话为笔,以故事为墨,记录白衣执甲者们救死扶伤的温暖瞬间,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鲜活故事,不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脉动,更能触摸到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今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向榜样致敬,向每一位守护生命的医师致敬!
漆洪波,国家杰出医师,重医附一院副院长、母胎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五届重庆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等。
【医者对话】
从医30余载,还记得第一次迎接新生命到来时的心情吗?
第一次迎接新生命,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那时候我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当听到婴儿第一声啼哭时,突然就懂了“医者”二字的分量。
以前,高危孕产妇产后出血是个大难题,很多人因为这个不得不切除子宫,甚至失去生命,就想着一定要找到解决办法。后来,我们团队率先开展了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慢慢攻克了这个难关,让不少女性避免了子宫切除的风险,也让分娩没那么可怕了。
不光是手术,在诊断和治疗标准上,我们也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人的方案。比如胎儿生长发育,以前用的很多是国外的标准,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体质不一样,直接套用肯定不行。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收集了大量数据,绘制出了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胎儿生长发育曲线,这样医生诊断胎儿生长受限就有了更准确的依据。
还有产程标准,也是经过大量研究才重新定义的。我们牵头了WHO的“中国妇女产程研究”,收集了全国很多医院的病例,发现中国妇女的产程和欧美标准不太一样。根据这个研究结果,我们制定了新的产程标准,写进了专家共识,后来还被WHO的指南采用了。这对于降低剖宫产率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胎盘相关疾病的研究上,我们也有一些突破。国际上我们联合中科院团队首次绘制了妊娠期母体各器官的代谢组学图谱,提出了“孕期母体多器官代谢重编程”学说,还研制了胎盘靶向纳米递送系统,探索出经阴道无创靶向给药途径,这些都为治疗胎儿生长受限、延长早产高风险孕周带来了新希望,相关成果获得系列国家发明专利。
除了看病和研究,制定诊疗规范也很重要。我执笔和参编了3部国际指南、95部国内指南,包括影响极大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这些指南在全国推广后,让更多医生有了规范的诊疗依据,也推动我国产科重大疾病检出率提升30%、有效防治率提升70%、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降低20%。
在医院管理岗位上,我也尽力推动学科发展。在重医附一院产科工作期间,带领产科成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后来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工作2年多时间,推动医院挂牌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获批了妇产科和新生儿两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妇幼特色专科。去年回到重医附一院工作,希望能够助推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育,尽一份力量。
从医三十多年,看着重庆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2024年分别达到1.92‰、2.87‰、5.71/10万,心里很欣慰。这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只要能够做一名临床医生,一名妇产科医生,我就会坚持做下去,守护好每一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