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四科,李远医生俯身靠近一位拒绝进食的患者,他自然地尝了一口饭菜,然后小心地将勺子递到患者嘴边。突然,食物被喷溅到他脸上。他不动声色地擦净脸庞,待患者情绪平复后,再次端起了碗。这并非精心设计的场景,而是一位精神科医生31年如一日的工作日常。
精诚所至:31载扎根的精神守望
李远的从医之路始于1994年。在重庆职工医学院与重庆医科大学的系统培养后,他先后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疼痛科和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进修。这段跨学科的经历为他日后应对老年患者“躯体疾病多、病情复杂”的难题,打下了坚实根基。
2008年,医院成立老年精神科,拥有十年综合科危急重症救治经验的李远被委以科主任重任。在综合科工作的那些岁月里,他常以科室为家,与同事们并肩抢救外伤、服药自杀等急危患者。老一辈“精卫人”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已如烙印般深深刻入他的职业基因。
如今的李远已成长为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专家组成员、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组成员、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他先后参与3项国家级、7项市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提升,获得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十大名医”称号。31年的时光,见证了他从青涩学子到业界标杆的坚实足迹。
仁心为灯:以尊严交换尊严的守护
“要做一名医心为民、让每一位患者值得信任的好医生。”这朴素信念是李远职业生涯的灯塔。
在精神科的独特战场上,他深知尊严的重量。面对拒绝进食的患者,他选择先尝饭菜再亲自喂食;当食物被喷溅到脸上,他默默擦拭后继续照料——这不是简单的服务,而是以医者的尊严主动交换患者的尊严,是以身体力行诠释何为“医心”。
一位被精神分裂症折磨30余年的患者,因药物副作用导致肢体僵硬、生活无法自理,八旬老母艰难照料。李远带领团队精心调整治疗方案,一个月后药物副作用奇迹般消失,患者重获正常生活能力。出院时他对李远反复说着:“你真正是病人心中的好医生”。
匠心致远:守护有质量的生命存在
面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普遍伴随多种躯体疾病、部分完全失能的现实困境,李远以创新为刃,开辟出一条提升生存质量的专业之路。
技术融合之道:他在病区推动中西医结合、物理治疗与康复治疗相融合的治疗模式,兼顾精神症状改善与躯体功能恢复。
服务延伸之路: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深度交融,组织党员志愿者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老年照护培训与义诊,并对出院患者持续随访指导。
资源联动之网:他牵头与歌乐山片区多家养老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编织起医院与养老机构间连续、顺畅的医疗服务网络。
探视家属常对李远说:“如果不是在你们这里,父母可能早已离去。并且生活质量好了很多,父母在,家就在。”这朴素心声让他更透彻地领悟到,老年精神科医生的使命不仅是对抗疾病,更是守护千万家庭的情感核心与生命尊严。 每一次看到患者与家属舒展的笑颜,都成为他践行“守护老年健康”使命最深厚的动力。
初心如磐:好医生的三重境界
当被问及心中“好医生”的模样,李远的回答凝练而厚重: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不仅是他的答案,更是他用31年光阴一笔一画写下的职业注脚。
从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到独当一面的科室与学科带头人,李远从未停止跋涉。他坦言自己最重要的“新”认知,是深刻理解了医患关系的本质:医生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绝非简单的诊疗关系,而是共抗疾病、守护生命的战友与伙伴。
李远以仁心为帆、以专业为舵,在老年精神健康的深海默默护航,守护着生命黄昏的温暖与尊严——这平凡而伟大的航程,映照的是一位医者如磐的初心,更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蒋永劲 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