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内,一个反复停药导致病情加重的孩子牵动着蒋国庆的心。他深知,这不仅是一场与疾病的较量,更是一场对家长认知的艰难扭转。他再次拿起笔,在病历本上清晰写下关键点,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强调:“儿童心理问题不会自行消失,擅自停药就是亲手关闭孩子康复的希望之门。”
这样的时刻,在蒋国庆30余载的精神卫生生涯中,已重复了上万次。作为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专职副书记、主任医师,他始终将“用心诊疗每一个病人”奉为圭臬,以仁术驱散心灵阴霾,更以一颗执着公心,在临床、科研、教学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广阔天地间,为区域精神卫生事业铸就坚实防线。
仁心——临床一线,点亮心灵微光
自1992年踏入精神卫生领域,蒋国庆累计接诊患者已逾万人次。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领域。面对这些稚嫩而敏感的心灵,他深知“耐心”与“时间”是打开心门的唯一钥匙。每一次接诊,他必细致询问症状、深入了解成长环境,与家属沟通至少半小时以上,只为勾勒出最完整的病情图景,制定最契合家庭实际的治疗方案。
在无数次临床交锋中,蒋国庆敏锐洞察到,家长的认知误区往往是康复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他反复宣教两大关键理念: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绝非成长过程中的短暂烦恼,忽视与拖延只会让问题雪球般滚向更严重的精神障碍深渊;治疗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擅自停药无异于自毁康复长城。那个因家长擅自停药三月导致病情急剧反复、治疗难度陡增的小患者,成为他心中长鸣的警钟——精神科医生的战场,既在患者的症状里,更在照护者的认知盲区中。
为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引导家长:当孩子情绪爆发,请放下指责,学会倾听;面对青春期风暴,要理解生理成熟与心理稚嫩间的鸿沟,以引导替代压制。无论患儿病情轻重、家境如何,他始终敞开胸怀,“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家庭”,以专业与包容在医患间架起信任之桥。
匠心——科研教学,夯实事业根基
蒋国庆的匠心,不仅闪耀于诊室,更熔铸于培育行业栋梁的讲台与引领学科发展的科研高地。他视人才为精神卫生事业的生命线。作为西南大学研究生导师及心理学部校外导师,他拒绝纸上谈兵,将30年积累的丰富临床案例化为最生动的教材,让抽象理论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在重庆市精神科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他更是躬身垂范。查房时,他目光如炬,于细微处点出关键;病例讨论中,他抽丝剥茧,手把手传授诊疗思路。尤其为推动儿童青少年专科发展,他倾力支持市精卫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人才培养——通过转岗、进修等方式,每年输出20名专业人才。近五年,他更牵头开展10余项市级、国家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培训项目,持续为重庆精神卫生人才库注入源头活水。
科研路上,他以临床痛点和行业需求为导航。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厅局级课题3项,其成果不仅获重庆市医学科技奖,更有效提升了诊疗技术水平。他推动2项横向合作项目落地,主导的2项重庆市卫生健康委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中,《精神障碍的规范化诊疗与心理健康指导技术》获评2023年度优秀推广项目。
为让精神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他担任《重庆市民健康科普知识》副主编,将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表达。2023至2024年,作为组长牵头制定《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为全市工作立下规矩方圆;2025年,他再次领衔起草重庆市地方标准《医疗机构心理治疗服务规范》,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标准引领”的新时代。
公心——体系建设,筑牢健康堤坝
蒋国庆的视野,从未囿于个体诊疗的一隅之地。作为专家型管理者,他胸怀全局,以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为己任,推动重庆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市精卫中心儿童青少年科的跨越式发展,是他公心擘画的缩影。2017年12月,在他的推动下,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儿童精神疾病专科门诊,如今年门诊量已突破2.5万人次,服务半径辐射西南。2021年9月,儿童青少年病房应需而生,年出院量达400人次。在这里,绘画治疗、艺术心理剧、沙盘游戏、家庭治疗等特色手段综合施治,物理治疗新技术与规范的超说明书用药并举,为患儿康复构筑起立体防线。
他更深度参与全市精神卫生体系构建:在精神康复领域,推动“同伴支持项目”帮助康复者重融社会;在学科建设方面,牵头申报并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模态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模型研究》,为学科前沿探索注入强劲动能。
三十载风雨兼程,蒋国庆始终立于守护心灵健康的最前线。他以仁心为灯,照亮无数迷茫心灵;以匠心为尺,丈量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高度;以公心为基,构筑区域精神卫生事业的坚实大厦。(蒋永劲 李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