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江津区妇幼保健院的儿保科诊室里,刘懋霞正耐心地为一个哭闹的孩子做生长发育评估。她一边轻声安抚,一边细致检查,眼神里满是对孩子的关切。从2006年踏上从医路至今,这位江津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生已在儿童健康守护的岗位上坚守近二十载,从儿科医生到独当一面的儿保科负责人,她始终用精湛医术和温暖仁心,为无数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从“治病”到“守护”,初心照亮儿保路
“守护孩子健康,是我从小的梦想。”刘懋霞的从医初心,源于童年时对疾病的切身体会。“小时候总生病,要吃很苦的中药,那时就想,要是我当了医生,一定要好好保护小朋友,让他们少生病、健康长大。”2006年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以儿科医生的身份踏入临床,专注于儿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刘懋霞工作中。
一次难忘的值班经历,让她深刻理解了儿科医生“预防为先、守护全程”的责任。当时,一名福利院的孩子因高热41度陷入半昏迷,脱水导致皮肤干燥、口唇干裂。“我给她检查时,她睁着大眼睛看着我,不哭也不闹,特别让人心疼。”刘懋霞和团队全力抢救,看着孩子一天天好转,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儿科医生只‘治好病’还不够,如果能提前预防、减少孩子生病的次数,才是对他们更好的保护。”这份念头,悄悄埋下了她从“儿科诊疗”向“儿童保健”转型的种子。
为了快速适应儿保科“预防为先、全程干预”的工作核心,她主动补位学习,先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内分泌科进修,凭借在全国新生儿复苏大赛及重庆市儿童保健技能竞赛中的优异表现,以及出色的业务能力、对儿童健康的深切热忱和清晰的学科建设构想,刘懋霞于2024年11月担任医院儿保科负责人。
以技术为盾,用创新护佑儿童成长
如今,作为该院儿保科负责人,刘懋霞的专业能力早已在一次次临床实践中淬炼得扎实过硬。她擅长小早产儿健康管理、新生儿窒息复苏后随访、重症新生儿肺炎康复指导,更在儿童生长发育领域深耕不辍。
为康复儿童过生日。
八岁男孩乐乐(化名)因为“身高增长缓慢,明显落后于同龄人”被父母带到刘懋霞的诊室。家长尝试过各种食补、运动都效果甚微。刘懋霞通过详细的生长发育史询问、精准的体格测量评估、骨龄检测以及必要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等,为他制定了“科学营养指导、规律运动处方、充足睡眠保障、定期生长监测”的个性化追赶方案,并排除了潜在的病理因素。
半年的随访中,乐乐的骨龄进展与生活管理逐渐步入正轨,身高增长速度开始显现积极的追赶势头。更重要的是,更正了家长盲目进补的误区,掌握了科学监测和促进孩子生长的核心要素。“刘主任不仅帮我们找到了乐乐长得慢的原因,制定了可行的计划,更教会了我们如何科学看待孩子的生长节奏,避免了病急乱投医。”乐乐妈妈说道。
在科室里,刘懋霞始终以创新思维推动服务升级。她牵头开展短波紫外线治疗小儿咽部病变,减少孩子对药物和输液的依赖;引入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为矮小症儿童建立健康成长档案,通过定期随访检测实现科学增高。“儿保科医生不仅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助成长,让孩子少受罪、长得好。”她主持的江津区科委课题和发表的3篇论文,也都围绕儿童健康难题展开,将临床经验转化为更多孩子的“健康指南”。
修医德、精医术,做有温度的儿保医生
“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刚入临床时,老师的一句话让刘懋霞琢磨了多年。如今作为儿保科负责人的她早已明了:“好的儿保科医生,必须兼具医术与医德,因为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孩子的疾病,更是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待。”这一信念,成为她儿保路上的准则。
在同事眼中,她“责任心强,对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档案都抠得很细”;在患者家长看来,她“亲切得像家人,总能耐心解释孩子的营养问题、发育指标。”而刘懋霞自己,则将“仁心、精湛、担当”作为“好儿保医生”的关键词:“仁心是对孩子生命的敬畏,精湛是做好生长监测、疾病预防的底气,担当是面对家长焦虑时的耐心坚守。”
脱下白大褂,刘懋霞的“充电”方式简单而纯粹:阅读文献与运动。“文献能让我紧跟儿童营养、发育评估的新进展,让技术不落后;运动能强健体魄,毕竟儿保科医生每天要接诊几十名孩子,没有好身体可不行。”她说道,规律的运动让她始终保持充沛精力,随时能应对孩子的突发情况。
这些“与工作无关”的时刻,反而让她对儿保科医生的身份有了更深的认知:“健康是人生的基石,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都需要身心的平衡,我们不仅要会做检查、出方案,更要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健康生活理念。”
如今,作为儿保科负责人,刘懋霞依然奋战在儿保科临床一线。她说:“只要看到孩子们健康的笑脸、看到家长拿到报告时的安心,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从童年的梦想出发,以仁心为灯,以医术为舟,这位江津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生,将继续在守护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