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声 致敬榜样│尹承德:六十载坚守 源于初心与信念-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20 11:37:34
来源:重庆市卫生健康委

“医”路心声 致敬榜样│尹承德:六十载坚守 源于初心与信念

字体:

  前言:当手术刀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当听诊器捕捉到生命的律动,当防护服成为抵御病魔的铠甲,他们正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医’路心声——致敬榜样,致敬医师节”系列宣传,将目光聚焦近年来曾获国家级荣誉的重庆医者代表。

  我们以对话为笔,以故事为墨,记录白衣执甲者们救死扶伤的温暖瞬间,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鲜活故事,不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脉动,更能触摸到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今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向榜样致敬,向每一位守护生命的医师致敬!

  尹承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退休老专家

  【医者对话】

  是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支撑着您始终坚守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六十余年如一日地为患者服务呢?

  我叫尹承德,今年87岁,1963年从四川医学院毕业,到现在在精神卫生领域已经待了六十二年。其实支撑我坚守的,就是入行时的那份初心和信念。这信念说起来简单,却让我在各种难事儿面前都没退缩过。

  风雨无悔,丹心映照来时路

  刚到重庆市第二精神病院(现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时候,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我当时就想,越是艰难,越要挺身而出。精神专科本身就繁难,可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没有退缩的道理。

  后来到了八十年代,基层精神卫生资源特别匮乏。我就想着要完善各个区县防治网络,指导他们建设精神卫生机构。有一次去綦江,路上遇到了泥石流,当时心里也怕,但一想到能为基层精神卫生体系打基础,就觉得这点危险不算什么。

  我是一名有42年党龄的老党员,党员身份、义务责任、理想信念、接受教育管理这“四个不能变”,是我的底线。退休后,很多民营医院邀请我去坐诊,我没有去,因为我舍不得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和这里的患者,这里才是我的根,我的心血早就和他们连在一起了。

  医者仁术,温情点亮希望灯

  精神疾病啊!往往是一个人得病,整个家庭陷入痛苦甚至崩溃,而治好一个人,就可能重建一个家庭的幸福。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念。

  1998年办退休手续时,很多患者和家属舍不得,恳请我留下。看着他们信任的眼神,我就决定“退而不休”,一直干到现在。

  有人病好了想送锦旗,想到做一面锦旗少则数十元,多则上百元,我就婉拒了:“不要锦旗,你就给我写段康复感言”。

  这26年里,我大概服务了4万多患者,做了1万多小时的心理咨询,收到220多封患者的康复感言。这些信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字字句句记录着他们走出阴霾、重获新生的历程,记录着一个个家庭的团圆和感恩,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传承希冀:医者仁心代代传

  我也常把这份信念传递给年轻人,跟年轻医生说:“医疗是仁术,须以德立身;医心是仁心,须以爱立命。”技术可以学习提高,但医德医风是根本。我很欣慰,带教过的学生里,有20多位成了高级职称专家,5位还走上了院领导岗位。

  年轻人说我是“灯塔”,不敢当。但我希望能用行动告诉他们,什么是坚守。我现在开药后,还是会详细写明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主动留下我的电话,方便患者随时咨询。这个习惯,现在成了我们中心医生的共同做法。

  在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给00后的孩子们讲课时,有学生问我:“尹奶奶,我们该如何扛起未来的责任?”我的回答很明确:“医生一定要多为患者着想!要将心比心,以情暖心。”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听到他们说“尹奶奶让我明白了专注与坚持是职业成功的关键,无论选哪行,都应‘择其事,终一生’”,我就觉得,这份事业后继有人,未来充满希望。

  所以说到底,支撑我坚守的,就是这份“为患者好、为精神卫生事业好”的初心和信念。能用一生时光抚慰心灵创伤、点亮希望灯火、守护万千家庭幸福,我觉得特别充实、特别值得。只要身体允许,我这盏 “灯” 就继续亮下去,为患者照路,也给后来人一点微光。就算人生能重来,我也肯定还会坚定地选做医生!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