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声 致敬榜样│邹冬玲:在手术台与实验室间,为生命续航-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20 11:38:42
来源:重庆市卫生健康委

“医”路心声 致敬榜样│邹冬玲:在手术台与实验室间,为生命续航

字体:

  前言:当手术刀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当听诊器捕捉到生命的律动,当防护服成为抵御病魔的铠甲,他们正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医’路心声——致敬榜样,致敬医师节”系列宣传,将目光聚焦近年来曾获国家级荣誉的重庆医者代表。

  我们以对话为笔,以故事为墨,记录白衣执甲者们救死扶伤的温暖瞬间,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鲜活故事,不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脉动,更能触摸到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今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向榜样致敬,向每一位守护生命的医师致敬!

  邹冬玲,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类器官转化研究实验室主任,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全国三八红旗手,CACA中国青年科学家,卵巢癌MDT首席专家,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者对话】

  在您从医的20年里,是什么支撑着您始终坚守在手术台与实验室之间,不断为患者生命续航的呢?

  作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的一名医生,我每天的工作就像在钢丝上行走 —— 左手是手术刀,右手是检查单,肩上是患者沉甸甸的生命。从医20年,手术室的无影灯亮了又灭,我总想起刚入行时看到的场景。“帮助病患解除痛苦,不仅要让患者活得长,还要活得好。”我一直坚守这个信念。

  医生这行,天赋重要,更要肯“死磕”。2005年刚入职时,前辈说“手术做得漂亮只是入门”,这句话我记到现在。刚开始学卵巢癌手术时,光上腹部操作就涉及胃肠、肝胆好几个科室,我就跟着MDT团队蹲手术台,关注每个流程的解剖演示,这让我逐步掌握了相关手术技能。

  经过系统的培养和学习,我擅长开展卵巢癌、宫颈癌、内膜癌、复发恶性肿瘤等高难度开放手术,以及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单孔等微创手术。“掌握全面的手术技巧,就能做到患者适合什么手术,我们就用什么手术;如果技术不全面,就只能给予她们医生擅长的手术,而这不一定都能让患者获益。”

  卵巢癌被称为“妇科癌王”,手术时得像扫雷一样把肿瘤切干净。有次一台手术做了16小时,下台时腿都麻了,患者醒来后拉着我的手说:“邹医生,我的第二次生命开始了。”那一刻,所有的累都值了。从2011年到现在,我们团队做了2000多例卵巢癌超根治术。每次站在手术台,我都想着:“如果医生在手术台上多站一个小时,尽可能切除干净,患者生存时间会延长许久。”

  光靠手术刀不够,还得让治疗更精准。卵巢癌患者耐药是个大难题,为此,我们创新筹建类器官转化研究实验室,为解决卵巢癌耐药临床问题,开展卵巢癌类器官药敏临床试验。

  常有人问我,每天面对肿瘤患者,会不会觉得压抑?其实不会。看到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陈晴(化名),用手术分期配合精准放化疗,三年来病情持续缓解,还能帮女儿带孩子;看到外地来的患者,术后特意寄来小特产,说“邹医生,你让我能回家种地了”——这些瞬间,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孙思邈说“医道以济世为良”。对我来说,济世就是做好每一台手术,研透每一个病例,让患者不仅活得长,更能活得有质量。医生或许只是患者生命中的过客,但能成为那个帮他们跨过难关的人,这就是我从医的意义。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