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潜心护理到深耕科研,她因对医学的热爱“跨界”前行;为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临床,她致力于肿瘤表观遗传与转化医学领域;为助推医院科研高质量发展,她搭建高效平台、悉心培养年轻人才。她就是躬耕科研沃土,用创新成果守护生命的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实验室主任向廷秀。
“跨界之路虽难,却挡不住对医学的执着追求”
“选择护理专业,一半是现实所迫,一半是初心所向。”向廷秀坦言,因为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好、稳定性高,再加上“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形象让她心生向往,便选择了护理专业。此后10年的护理生涯中,她始终怀揣着对医学的敬畏与好奇。
护理工作重要且意义非凡,但她却更加渴望探索疾病本质。“医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体系、更高的专业技能和决策能力,能够深入了解疾病的原因、机制及治疗方法,这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恰逢当年首届专升本仅有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她毅然决定开启“跨界”之旅。
那段时光充满了挑战,刚生完小孩不久的向廷秀,周末全都在课堂上度过。对医学的执着,让她顺利进入临床专业学习。
为了让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向廷秀攻读了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学位,因成绩优异提前转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那段心无旁骛的时光,让向廷秀练就了坚韧与专注的品质,也为她后来的科研之路埋下了坚实伏笔。
“科研要有用,才能不负时光与初心”
科研之旅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严谨审慎的态度,方能勇于挑战未知边界,开拓全新领域。耐心细致、“三查七对”、协同合作等护理理念早已融入向廷秀的骨子里,这些积累都为她开展科研工作筑牢了坚实根基。
2009年是向廷秀科研工作的重要转折点。机缘巧合下,从加拿大交流回国的她被派往香港中文大学,跟随国际表观遗传学会副主席陶谦教授学习。
“环境因素及各种外来因素首先影响表观遗传,而DNA甲基化贯穿癌症发生发展全过程,适合用于早期筛查、辅助诊断,更重要的是DNA甲基化具有可逆性。”向廷秀意识到这一研究方向的价值——实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逆转,兼具重要社会意义。从此,她潜心投身肿瘤表观遗传及转化医学研究,并始终坚持“要做有意义的科研,不能只为了发表文章,要能真正帮到肿瘤患者。”
“建强平台,让科研基础更牢、成果更远”
凭借脚踏实地、全身心投身科研事业的态度,向廷秀一步步从助理研究员晋升为研究员,并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出色的科研能力,2021年10月,她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实验室主任。
向廷秀深入调研了医院的科研现状和平台资源,意识到必须打造高效的公共科研平台,培养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坚实支撑。三年间,在医院的支持下,向廷秀带领团队整合资源,成功建成科研公共服务平台——涵盖基础实验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和生物样本库三大核心中心,并构建了二代测序、质谱流式分析、类器官培养、图像处理等十二大技术平台体系,配备了25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技术指导与服务支持,确保平台向院内外研究者开放,提供优质科研服务。
此外,向廷秀还推动学术讲座、培训常态化开展,积极参与科研门诊、项目评审、研究生答辩等工作,承担动物伦理及全院科研危化品管理等职责,让医院科研工作得以规范化、高效化推进。“平台是科研的基石,基石牢固了,科研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让成果落地,是科研最美的归宿”
扎根一线、笃行不怠,在35年的工作生涯中,向廷秀深耕肿瘤表观遗传学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持续开展原创性研究。
肺癌甲基化检测技术为肺癌早期辅助诊断提供了新工具,2023年斩获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金奖;成功研发出能特异性杀灭携带p53突变的恶性肿瘤细胞的多肽抑制剂,突破了p53 “不可成药”的传统科研难题,获2025年“渝创星火”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大赛科创团队组三等奖;基于核酸飞行质谱技术的p53基因突变多位点精准检测方法,检测周期短至8小时,成本低、操作简便,具备规模化、产品化转化潜力……
尽管不少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向廷秀认识到,这些创新技术仍需经历临床试验验证、注册申报、生产质控等规范化流程,才能最终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科研成果只有真正落地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她和团队将坚守“让科研成果服务临床、造福人民”的信念,将科学问题、社会需求与临床难题深度融合,探索“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临床应用”一体化发展路径,持续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全力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诊疗技术突破“最后一公里”,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解决方案。
向廷秀表示,未来她将聚焦年轻科研人才培养,搭建更多学习实践平台;加速肿瘤早期筛查技术优化和天然产物、多肽药物研发进程;推进产学研医融合,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临床。“科研之路没有终点,能为肿瘤患者带来希望,就是我们团队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