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药学部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实践,接连斩获2025MKM药学服务技能大赛全国冠军、重庆市驻科药师案例大赛二等奖。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科室以“人才培养为根基、创新服务为核心、社区服务为延伸”的立体化发展路径,更是其“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
内培外引筑根基,锻造高素质药学团队
现场颁发荣誉证书。
“两次获奖,核心是团队能力的体现。”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临床药理学博士刘海林表示:“药学服务不是‘单打独斗’,需要一支懂临床、通药理、善创新的队伍。”
为了锻造这样的团队,科室坚持“内培外引”双轮驱动。“内培是让现有药师‘强起来’,我们把学习融入日常——早交班学知识点、每周讨论复杂病例、每月考核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大家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他举例,近5年派往北京协和、中日友好医院规培的9名药师,回来后都成了科室骨干。
“外引则是为了补短板、拓视野。”刘海林补充,科室引进了呼吸、感染方向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以及高质量研究生,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引入不仅带来了前沿技术,更带动了团队科研思维的提升,“这几年团队拿下7项省部级课题,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SCI论文12篇,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源源注入。”
服务跟着患者走,让药学服务贯穿患者诊疗全周期
刘海林在临床查房过程中,与患者家属沟通用药情况。
提到从“药品保障”到“临床服务”的转型,刘海林认为,关键是让药学服务“沉下去”——沉到临床一线,沉到患者需求里。
“近日,团队在重庆市驻科药师案例大赛中获奖的改善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就是团队‘沉下去’服务患者的缩影。”他解释,传统模式下,药师往往只负责发药,而现在,药师通过入驻科室,参与联合查房、病例讨论及临床决策,与医生、护士形成三位一体,切实提升了诊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患者就医满意度明显提升。
以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问题的改善为例,药师在临床中发现,有部分患者采用西药预防后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影响生活质量与后续治疗依从性。面对这一挑战,药师团队积极配合医疗团队寻求解决方案,探索以中医特色疗法联合西医治疗,改善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药师从化疗前就介入:用风险模型评估患者呕吐风险,和医生一起制定止吐预防方案;化疗中跟踪疗效,发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时调整;化疗后对于使用中药干预的患者通过“智慧中药药嘱系统”对患者进行医嘱审核、用药指导及药学监护。
“这个系统特别受患者欢迎,以前口头交代煎煮方法,患者记不住,现在一张药嘱单写得明明白白,还有二维码可查,正确率和满意度都上来了。”数据显示,该创新服务模式让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46.6%,医院肿瘤科止吐药使用更加规范合理。
除了肿瘤领域,科室还推行处方前置审核,拦截不合理处方;开设咳喘、妊娠哺乳期药学门诊,年接诊1000余例,满意度100%;开展基因检测400余例,为精准用药铺路……这些创新举措,让医院药师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患者安全用药的“守护者”。
下沉服务惠民生,构建城区药学服务共同体
社区药学门诊服务。
“医院的服务不能只局限在医院内部,尤其是药学服务,要跟着患者的脚步延伸到社区。”刘海林说,依托城市医疗集团医院优势,科室每月派药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审处方、讲科普,一是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和集团医院本部一样的专业服务,二是同步提升中心药学服务能力。
“我们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了药品目录及药学服务,药品匹配率超80%,居民在社区开的药,和在我们医院开的基本一致,不用来回跑。”他介绍,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药师还会上门整理家庭药箱,筛查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科室的未来,刘海林规划清晰:“一方面,用AI和大数据提效,比如建智慧药房、进行麻精药品智能管理,让药师有更多时间服务患者;另一方面,深化精准药学服务,让每个患者都能用到‘最适合’的药。”
“获奖是肯定,更是动力。”刘海林说,“药学部的目标,就是做患者信得过的‘药管家’——让用药更安全、更有效、更贴心,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蒋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