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里的“小疙瘩”:息肉不切除,可能埋下癌变隐患-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9/05 14:29:58
来源:重庆东大肛肠医院

肠道里的“小疙瘩”:息肉不切除,可能埋下癌变隐患

字体:

  今年48岁的刘先生(化名)长期有便血症状,自以为是痔疮未重视。直到出现腹痛、消瘦,在重庆东大肛肠医院肠镜检查发现,其乙状结肠处有3颗直径1-2cm的息肉,病理证实为管状腺瘤——一种癌前病变。医生通过内镜下微创切除后,刘先生才惊觉:原来这些“小疙瘩”可能悄然演变成肠癌!

  肠道息肉≠“小疙瘩”,这些类型要警惕

  重庆东大肛肠医院医生解释,肠道息肉是肠黏膜表面凸起的“小肉球”,但并非都无害:

  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增生性息肉,多因肠道炎症引发,直径通常<0.5cm,恶变风险低;

  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被称为“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1cm、绒毛成分多的息肉,若不处理,10-15年内癌变概率极高。

  查出息肉别犯这些错,很多人踩过坑

  觉得“无症状就不用管”:多数肠道息肉早期无明显症状,像刘先生这样的便血、腹胀,已是息肉较大或刺激肠道的信号,等到腹痛、贫血再就医,可能已错过最佳时机。

  切除后不再复查:息肉有复发可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患者,术后1-2年需再做肠镜,若正常可延长至3-5年,不少患者因漏复查,导致息肉复发后癌变;

  饮食、习惯不调整:长期高油、高盐、低纤维饮食,久坐、便秘等,会刺激肠道黏膜,增加息肉生成风险,术后不改善,息肉容易“卷土重来”。

  预防肠道息肉,做好这3点很关键

  1.饮食减油增纤:少吃油炸、腌制食品,多吃菠菜、芹菜、苹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天喝1500-2000ml水,促进肠道蠕动;

  2.定期做肠镜筛查: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息肉、肠癌家族史者),建议每5年做一次肠镜,早发现、早切除,能降低癌变风险;

  3.改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每天固定时间排便(如晨起或餐后),别久蹲厕所,减少肠道压力,预防便秘对黏膜的刺激。

  重庆东大肛肠医院专家提醒:肠道息肉是“可防可治”的,关键在“早发现、早处理、勤复查”。若出现便血、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情况,别拖延,及时就医检查,才能守护肠道健康。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