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42岁的李女士因情绪起伏大、夜间频频燥热盗汗,来到梁平区中医院就诊。“白天烦躁、夜里睡不好,难道是到更年期了?”她疑惑地问道。
该院妇产科主治医师蒋圆娟接诊后表示,这很可能是女性“围绝经期”的信号。“围绝经期并不是疾病,而是一个提醒我们主动关注健康的‘黄金窗口期’。”她表示,“科学应对围绝经期,不仅可以缓解当下不适,更是科学管理女性健康的黄金窗口。”
围绝经期是什么?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约40岁)直至绝经后1年的过渡时期。时间跨度:通常持续1-10年不等,多数经历2-5年。
卵巢“减产”,雌激素波动下降,身体会有以下反应(因人而异):
随着卵巢功能逐步“减产”,雌激素水平波动下降,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主要包括:
1.月经紊乱:周期不规律、经量异常(增多或减少)甚至出现闭经。
2.“热浪”来袭:潮热、盗汗(尤其夜里)最常见,突然脸红心跳、大汗淋漓。
3.睡眠遭殃:失眠多梦、频繁夜醒、睡眠浅,白天疲惫不堪。
4.“心情”过山车:烦躁、易怒、焦虑、低落、记性变差——别怪自己,激素在“作怪”。
5.“沉默”隐患:骨头变“酥”:雌激素流失快,骨质疏松风险高。心血管“警报”:保护力下降,心脑血管病风险可能增加。腰腹“囤肉”:脂肪容易往肚子上跑。
如何科学应对?抓住“黄金十年”,主动管理是关键。
蒋圆娟表示,绝经前10年是干预和管理的关键时期。她提出三大管理法则:
法则一:医学干预是主力
激素治疗可快速缓解潮热、盗汗、失眠及等问题。“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蒋圆娟提醒,需根据个人乳腺、心血管风险定制雌孕激素或替勃龙等方案,不可自行用药。
法则二:生活方式全面升级
合理膳食:多摄入豆制品、亚麻籽、黑芝麻等植物雌激素食物,注意补钙和维生素D,限制高糖高脂饮食,远离酒精、辛辣及咖啡因。
坚持运动:每周不少于150分钟快走、游泳、瑜伽等有氧及柔韧训练。
中医辅助:可经专业中医师辨证使用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方剂,切忌自行抓药。
法则三:定期监测与心理支持。
定期做好妇科、乳腺超声、骨密度及心血管相关检查。
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可通过心理咨询、正念冥想等方式缓解情绪波动。家庭支持也极为关键,“家人的理解、包容和陪伴是最好的情绪缓冲垫。”蒋圆娟补充道。
经过4个月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李女士的状况有所改善。蒋圆娟表示,围绝经期是每位女性都可能经历的自然阶段,不必焦虑,更无须“硬扛”。早重视、早评估、早干预,不仅能有效缓解当下症状,更可预防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远期风险,提升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