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川外研支团)孵化的“传承红岩魂·对话世界窗”项目,斩获“2025年川渝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荣誉背后,是川外研支团十一年如一日的坚守——59名学子接力奔赴重庆、江西等地基层,把课堂搬进山村小学,把调研写在田间地头,用脚丈量基层土壤,以行动书写支教热忱。
他们,在志愿服务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以一盏盏青春微光,生动展现了推进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中的青年担当。
第一届川外研支团成员在江西共青城城市中学门前合影。
因“趣”施教
点燃乡村孩子的希望之光
2014年9月,第一届川外研支团成立。
随后,一批批成员怀揣理想,奔赴江西共青城城市中学、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回龙中学、西沱镇小学等校支教,教育的种子,自此在他们心田萌芽。
现任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年级副主任、团委书记王承锁,便是第三届研支团成员之一。
他回忆,初到共青城城市中学时,孩子们求知若渴。于是,他和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川外人特有的资源和语言优势,因“趣”施教,引导孩子们种下“大学的种子”。他们以照传趣,给孩子们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课堂和文艺活动;还以声化情,用英语、德语讲小故事串联语文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趣动力。如今,王承锁听闻当初的孩子们如愿考上大学,甚至有些“种子”还在川外生根发芽,很是开心。
因“趣”施教,是师者智慧,同样也是川外研支团特色教学在各地学校“接土冒芽”的常态。
第七届研支团成员王晓倩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重庆石柱回龙中学,小谭的普通话不标准。为了让她顺利参加“三分钟演讲”比赛,第七届研支团成员王晓倩会把准小谭拼音基础薄弱的“病脉”,标音纠声,将演讲稿中小谭不能读准的字词、句子圈点出来,一点一点教她“学说话”;服务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小学校的第九届研支团成员钟英杰和梁宜康,则通过观看英文电影、学习英文歌曲、情景演练等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口语训练,培养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
第四届川外研支团成员王玮带领孩子们开展乡镇运动会。
不止于此,专业特色还在“补位”里显价值。曾服务于西沱镇小学校的第四届研支团成员王玮针对支教点留守儿童多、部分孩子学习断层的情况,搞起了“四点半课堂”,主动每周末步行到几公里外的村委会为“四点半课堂”的孩子们讲解作业,陪他们读书;开展亲子活动,破冰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隔阂;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每月定期上门辅导孩子学业,提高残疾学生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社会的能力,为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力量。王玮也因此荣获“重庆市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称号。
“青春要为了照亮而燃烧。”如王承锁说,川外研支团成员们不仅以专业教学“趣”接地气,为学生们带去知识,更以奉献之心深刻实践何为“用心育人”,为研支团“扎根教育,服务基层”夯实了发展根基。
精神传承
从“支教一年”闭环“自教一生”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川外研支团而言,支教不仅仅是一年服务的完成,更是一生自我教育的开端。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抱着这样的信念,张静宇成为了第五届川外研支团成员之一。“我从希望小学走来,在川外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愿做一颗启明灯,支起山区学子的中国梦。从张同学到小张老师,一年的支教日子里,我不仅收获了春风化雨、教书育人的‘小成就’,更体会到了志愿奉献、爱与被爱的‘大满足’。”她如是说。
第五届研支团成员张静宇支教结束,给孩子们送去新衣服,把爱传递给孩子们。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毕业后,张静宇带着支教时对基层的信念回到家乡,成为了四川省泸州市的一名基层干部,将与学生之间的爱与被爱转化为服务广大群众的坚定情怀。
这样的选择,在川外研支团中并非个例。学校第一届研支团成员冯曦介绍,超60%的成员在支教结束后,都会选择继续扎根基层,深耕教育领域。如,第八届研支团成员李竹玉继续成为孔子学院志愿者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担当;第二届研支团成员谭钥予、第四届研支团成员尹梓君等继续投身教育教书育人。
“志愿服务是一种传承。”张静宇说,“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的支教经历,不仅让她深刻领会“爱出者爱返”的深意,也让她在面对工作困境、生活挫折时有了精神支撑的力量。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怀着助人情节,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走好基层路。
扎根乡土
以“文化微光”汇入乡村振兴大潮
当张静宇在传承志愿服务,走好基层路的时候,她的学弟学妹们也接棒使命,扎根乡土,致力以“文化微光”振兴乡村,以青春力量书写服务地方发展的答卷。
第七届川外研支团成员们调研石柱莼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万胜坝村,川外研支团成员们把脚步从教室延伸到乡村的田间地头,调研起当地莼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写下调研报告,记录调研新成果。
此外,他们还扎根基层,主动与当地村民结对帮扶,每月送教下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沟通优势,助力政策落地生根;或在文化交流中担当桥梁,讲好中国乡村的振兴故事。多年来,川外研支团在石柱县西沱镇、三河镇、马武镇等青少年之家,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活动3000余场,累计带动10万余人次参与,让当地百姓受益不少。
近年来,学校以研支团为主载体,还在新疆、西藏、贵州及重庆丰都、秀山等地,动员众多优秀的志愿者从事乡村教育、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川外研支团成员深知,支教不只是给孩子们送知识,更要带着专业所长,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搭桥架路,把家国情怀融入具体工作,把学校教育更好服务地方发展实践落地。
川外研支团十一年的坚守,不仅见证了一代代学子的成长,也成为学校用教育实践,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生动注脚,展现出川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