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史实发言、让历史说话,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再上新台阶。近日,重庆历史学界抗日战争研究重大学术成果发布交流活动在重庆大学举行,重庆历史学界的相关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发布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以学术之力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活动中,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发布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具体包括:
完成了由周勇主编的重大成果——《中国抗战大后方海外文献译编》,第一批选题共7本书今年将全部出版,涵盖《美国藏抗战大后方经济金融档案史料汇编》(吴景平、刘志英组织译编)、《抗战时期中国战区统帅部档案史料译编——以史迪威为中心》(吴景平、刘志英组织译编)、《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画卷——美国奥斯卡电影纪录片〈苦干〉史料译编选》(周勇等译编)、《荷兰盟友的中国重庆岁月:他们的生活与时代(1938—1946)》(张克雷编著;周昌文等译著)等。
出版了由周勇撰写的《历史学视野中的红岩精神研究》。全书共42万字,全面梳理了红岩精神研究40余年来的发展脉络,回顾了研究深化的历史进程,精准评析了研究中的新观点、新方法与新方向,充分展现了红岩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理论成果与现实影响,并首次提出了“历史学视域中的红岩精神”这个研究命题。
编纂完成了由王志昆牵头的《抗战时期英国驻华大使馆档案》,共计300册。接下来,该档案计划在2026年前完成全部300册全文OCR识别与双层PDF制作,建成“英国驻华大使馆抗战档案数据库(中英双语版)”;从2027年起,上线关键词全文检索、时空可视化分析、人物关系图谱三大功能模块,向全球学者开放注册;继续与英国国家档案馆、牛津大学合作,共同设立“中英抗战档案联合研究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工作坊;开发面向中小学及公众的数字故事、微纪录片和VR场景,让尘封的档案走进课堂、走进街巷,成为人们的共同记忆。
完成了由刘婧雨主编的《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史料译编》一书的校审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出版。该书广泛搜集、整理和翻译了1937年到1945年期间,美国《生活》《亚洲》杂志、《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对中国抗战进行的广泛报道,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其中绝大多数报道聚焦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的全景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修复了电影《苦干》(2.0版),两个月前在美国奥斯卡博物馆放映,被赞誉为“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实践,更是中美通过文化合作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文明互鉴的生动例证”。
此外,还完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及其经验研究》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实现了重庆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抗战史研究零的突破;由蔡斐编著的《新华日报与统一战线》、潘洵主编的《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史料与研究丛书》,也即将出版;新研究项目《抗战大后方研究和建设》,也已全面启动。
“这一系列重大成果,将进一步为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筑牢学术根基,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再上新台阶。”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