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医院:以公立医院担当织密为民服务网-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9/08 17:14:10
来源:重庆市人民医院

重庆市人民医院:以公立医院担当织密为民服务网

字体:

  病历“零跑腿”、入院一站式服务、专家“家门口”看诊……近年来,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用一个个暖心细节、一次次资源下沉、一趟趟跨越山海的帮扶,将“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承诺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让患者少跑腿的流程优化,到把专家请到“家门口”的技术延伸,再到为远方送去诊疗希望的支援接力,这家公立医院正以坚定的担当,精心编织着一张覆盖城乡、传递温情的健康服务网。

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本部。

  院内服务:从“折腾跑”到“轻松办”,细节里藏着暖心

  “手机点一点,病历寄到家,再也不用专门跑医院补资料了。”家住江北区的王先生通过医院微信服务号申办病历邮寄,第二天就收到了快递。这项“零跑腿”服务,是该院优化就医体验的一个缩影。

  在效率提升上,该院医务处处长沈庆算着一笔“精细账”:目前,医院64种病种实现日间手术,患者48小时内出院,就医负担降低;针对肿瘤等复杂疾病的多学科诊疗(MDT),患者平均少等3天诊断时间;互联网医院上线以来,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慢病患者复诊从“半天耗”压缩到“15分钟搞定”,药品还能直接配送到家。2025年上半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达29%,超过市级要求,避免了患者重复检查的麻烦和花销。

  “针对特病患者开药来回跑的问题,我们正筹备上线特病患者在线开药,全国邮寄的服务。”沈庆说。

  而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来说,医院抢的是“黄金时间”。近年来,医院持续优化就医流程,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安全,实行“先救治后付费”的绿色通道,让卒中、胸痛患者D2B(入院到手术)时间定格在50分钟,比国家标准快了近一半。而对60岁以上老人,普通门诊诊查费直接免单,通过挂号系统自动识别,无论是窗口、自助机还是微信挂号,都能一键享受优惠。

医院入院准备中心。(向燕妮 摄)

  “我们人还没有到医院,床位协调好了,住院手续也帮我们办妥了。以前一直担心床位问题,没想到多虑了。”近日,一位来自基层因腹痛高度怀疑肠穿孔的患者已康复出院,并将一面锦旗送到入院准备中心负责人荆林手中。据悉,该中心自2020年运行以来,打破科室壁垒,医院实现跨科立体收治患者,床位使用率从67.1%提升至84.2%,平均住院日从10天减到6.5天。更贴心的是,外地患者能免费寄存行李,老花镜也能随取随用,行动不便的患者有爱心帮助,五年来从各种渠道听取患者的心声,16万余次电话随访收集8000余条意见,都变成了改进服务的“指南针”。

  技术下沉:从“跑远路”到“家门口”,资源沉得更精准

  “我们始终致力于通过医联体建设、基层医疗帮扶及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工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重庆市人民医院社会服务处处长许蔚的话,道出了医院技术下沉的初心。

  这一初心转化为一张覆盖广泛的健康网:截至2025年上半年,医院已与110家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其中牵头5个市级专科联盟,涵盖心血管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关键领域,让优质医疗资源沿着网络延伸至基层。

  这张网里,有“走下去”的专家:2025年上半年,多学科专家赴重庆区县2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坐诊113次、主刀手术88台、带教查房35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仅在渝北区第二人民医院,就有152人次医务人员驻点,完成68次坐诊、73台手术,让当地群众“家门口看专家”成为常态。

2024年11月27日,重庆市人民医院与渝北区第二人民医院举行“重庆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联盟”授牌仪式暨义诊活动。

  也有“带上来”的成长:医院通过人才双向流动机制,2025 年上半年接收33名基层医护人员进修,接待49人次来院参观学习。肝胆胰腺外科王槐志等专家工作站落户荣昌、云阳等地后,定期派专家出诊、手术指导、开展科研合作,帮基层医院建起专业团队。比如帮助巫溪县人民医院建立肿瘤放疗科,帮助江津区二院建起心脏介入中心,让当地患者大病不出县就能接受高质量治疗。

  更有“联起来”的效率:远程会诊平台打破空间限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渝北区第二人民医院完成15次远程会诊,重症医学科为涪陵区人民医院开展15次远程会诊;针对甲状腺结节、炎症性肠病等专病,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让基层也能开出“精准药方”。

  跨区域支援:从“高原”到“山区”,大爱传得更长远

  在昌都,重庆市人民医院多批医疗援助队员的付出被当地患者铭记。自2016年起,医院累计派出9批15名医疗援助骨干,涵盖心血管内科、创伤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多个专业:心血管内科李民凤带领团队助力昌都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心血管内科贺锐支援期间创下多项当地心血管先进手术“首个案例”,使当地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提升至96%以上;创伤骨科王霁聚焦高原高发的骨关节病,推动科室发展关节外科,完成数十例大骨节病免费救治,开展13项骨科新技术,助力昌都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成授牌……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让“组团式”医疗援助结出累累硕果。此外,多学科专家参与援助开展帮扶工作,心血管外科主任陈灏带队翻山越岭开展心脏健康筛查,将需要手术的先心病患者接至重庆治疗;临床营养科黄陈主任赴昌都开展营养健康帮扶,受到当地民众的肯定。

  跨越省界的帮扶,在贵州毕节赫章县同样生动。2025年,赫章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背后是重庆市人民医院的全流程助力:从院长张华带队指导绩效管理,到7人专家团开展义诊手术;从接收5名医护进修,到“云端”学术交流;从健康管理专科联盟授牌,到党建品牌创建经验分享,全方位的支持让当地医疗水平“跳了一级”。

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长张华带队赴赫章县人民医院开展绩效管理指导。

  而在海外,医院的援外队伍延续着这份担当。作为援外先进集体,医院先后派出17人次、15名医护人员带着中国技术和温情,在异国他乡开展医疗援助,让“医者仁心”跨越山海,用仁心仁术书写大爱与担当。

  “作为公立医院,我们始终坚信,医疗服务的温度藏在每一次流程优化里,藏在每一次技术下沉中,藏在每一次跨越山海的帮扶间。”张华说道,“未来,我们会继续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可及、更贴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好每一位群众的健康,这是我们不变的责任与担当。”(蒋永劲)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