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疾病反复发作、需长期住院治疗,他们往往出现思维和情感功能逐步退化,社会功能也随之受损:难以与人正常交往,无法胜任日常的工作或学习。
去年7月,在巫山县残联的指导下,巫山县精神卫生中心依托“渝馨家园”成立了辅助性就业基地,探索出一条康复结合就业的新型支持路径。为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有效开展,基地面向处于稳定期、具备一定康复基础且自愿参与的患者开放。“棉球制作”正是其中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康复训练项目。
在这里,医护人员始终耐心陪伴,细致指导患者完成每一个步骤:从规范穿戴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和手术衣,到准确分拣医用棉材料,再到手把手地传授棉球制作的技巧。面对患者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护士团队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辅助方式:当患者双手协调性不足时,她们创新出“单侧旋转操作法”;当患者情绪焦虑紧张时,一个及时的温暖拥抱就是最好的安慰;当患者动作控制力较弱时,她们会轻轻牵起他们的手,引导他们用虎口稳定发力来代替手指操作,一步步帮助他们重建信心。
巫山县精神卫生中心引导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棉球制作”康复技能训练。
据悉,患者做出的每一批合格棉球,都会由医院统一回收,并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让他们不仅体验到劳动的成就感,也真切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以往康复方式多以药物治疗和运动为主,目标侧重于控制病情。”巫山县精神卫生中心护士长冯静介绍,如今,则更加注重社会融合与功能恢复,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学习和社交。“辅助性就业”模式通过过渡性职业训练与支持性就业相结合,提升患者的工作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
除棉球制作外,该基地还开展手工花、编织等多样项目。在今年“5·12”护士节期间,患者在医护和志愿者协助下,成功制作了280余件永生花作品,既展示了创造力,也获得了实际收益。通过同伴互助和集体劳作,患者逐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并借助“渝馨家园”这一平台增强社会融入感。
巫山县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马泮权表示,这一系列探索是医院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重要体现。下一步,医院将在现有辅助性就业、社会融合等创新实践基础上,全面提升严重精神障碍的防治服务能力:依托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关爱帮扶与特殊人群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管理模式,推动患者救治、康复和回归社会等各环节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