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术不用插满管?医疗技术更新让手术患者有了新体验-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9/12 16:43:56
来源:重庆市人民医院

做手术不用插满管?医疗技术更新让手术患者有了新体验

字体:

  “昨天早上做完肺结节手术,中午就能喝稀饭,下午自己下床走路,今天状态更好一些……”在重庆市人民医院胸外科病房,术后一天的患者分享道。手术中,她仅佩戴喉罩便完成手术,术后无气管插管、无导尿管、无胸腔引流管。

  这并非个例。据悉,重庆市人民医院自2024年3月引入“无管微创技术”以来,已成功开展300余例此类手术。这项以“减少医疗干预、降低患者创伤”为核心的技术,正为患者带来“少遭罪、恢复快、花钱少”的全新就医体验。

手术图。

  “以前做胸外科手术,患者醒来身上插满管子——气管插管、胸腔引流管、导尿管,躺床上动都不敢动,术后6小时才能喝水,下床更是得等好几天。”该院胸外科护士长钟正明回忆传统手术的场景,不仅患者难受,护理时还要时刻监测管道情况,生怕出现感染、脱落等问题。

  如今的“无管微创手术”彻底打破了这一困境。据胸外科主任马铮介绍,技术核心是在保障手术安全的前提下,省去气管插管、导尿管、中心静脉管、胸腔引流管、胃管等传统必需管道。“没有气管插管,患者术后不会觉得咽喉肿痛、浑身乏力;没了导尿管,能避免尿路感染的风险;不用胸腔引流管,术后下床活动更自由。”

  对于高龄、基础病多的患者来说,“无管微创手术”更是打破了传统手术的“禁忌”。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张洲记得,曾有一位82岁的肺癌患者,肿瘤虽小但肺功能极差——按传统双腔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方案评估,老人很可能无法耐受术后恢复,甚至面临呼吸衰竭的风险。

  “当时我们刚开展无管技术,团队反复讨论后,决定为她定制方案。”张洲说,团队用更温和的喉罩替代粗大的气管插管,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镇痛,全程不使用肌松药,最大程度减少对老人身体的刺激。术后仅半小时,老人就清醒着提出“想吃饭喝水”;术后两三天,各项指标平稳,顺利出院。“在以前,高龄、肺功能差的患者,传统手术至少要住一周,恢复不好还可能引发并发症。”

  马铮补充,技术落地初期,团队优先选择手术时间短、患者配合度高的案例,比如肺局部切除;随着经验积累,如今已能完成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等更复杂的手术。“我们始终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减少干预’和‘保证效果’之间找平衡,让更多曾经‘不敢手术’的患者也能得到治疗。”

  “别以为‘无管’是‘偷工减料’,反而对团队协作要求更高。”马铮说道,每一台“无管微创手术”的成功,都离不开外科、麻醉科、护理团队的紧密配合。

  术前,多学科(MDT)团队会逐一评估患者情况:年龄(18岁至82岁均可开展)、肺功能、心脏状况、BMI(理想值小于30)、ASA 麻醉分级(已从最初的3级扩展至4级),确保手术方案适配个体;术中,麻醉医生要在“让患者呼吸动度小(方便外科操作)”和“氧饱和度达标、二氧化碳不超标”之间精准调控——“每个患者的体质不同,得一点点找最合适的麻醉深度,刚开始确实难,现在做了300多例,已经很熟练了。”张洲说,术后,护理团队会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尽早协助进食、下床活动,加速康复进程。

  对患者而言,除了体验升级,经济负担也相应减轻。钟正明给出了一组直观数据:相比传统手术,“无管微创手术” 能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40%,住院费、护理费、药品费等随之降低,“比如以前肺结节手术要住7天左右,现在3-4天就能出院,整体费用能省不少,对普通家庭来说很实在。”

  “我们引入这项技术,是希望让重庆各区县的患者都能受益。医学进步不只是能治好病,更要让患者少受痛苦、更快回归正常生活。”该院副院长罗小辑表示,团队下一步计划通过培训、技术帮扶等方式,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偏远区县、乡镇医疗机构,让基层患者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微创医疗服务。(蒋永劲)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