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排污管堵塞引发邻里纠纷,16户居民生活受影响,沙坪坝区中心湾社区先后组织3次协商调解,成功化解纠纷解决问题。8月中旬至今,社区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7件。
在外卖骑手冉博看来,中心湾社区不仅能调解矛盾,还是骑手们的歇脚补给站:“这个片区电梯较少,以前大家都不愿跑,现在有了‘骑手驿站’,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社区的关爱。”
中心湾社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沙坪坝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示范联系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而今又成为我市集成式标志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之一,在精耕基层民主立法基础上,汇聚基层民主平台、服务民生载体,完善体系功能,创新融入基层治理,承载居民烟火日常,练就了“一专多能”的本领。
“目前,我们已完成24部国家法律草案、46部地方性法规草案的立法建议征询,被采纳277条。”中心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义清介绍,广泛开展立法征询、民意直达立法机关是中心湾的鲜明特色。社区整合专家、社区、群众三大群体资源,助力立法工作提质增效,用好平台载体,切实提升意见征询的广度、精度和深度。
群众在哪里,立法建议征询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区人大代表黄雪莉是社区立法信息采集员中的骨干。去年夏天,她带队到光荣坡社区一处防空洞,与居民围绕重庆停车管理立法展开讨论。这也是其牵头的人大代表工作室“雪莉工作室”的首场活动。
同时,中心湾社区还汇集了更多平台载体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区人大将其职能定位进行整理汇总,即系统集成代表履职、民主征询、民生需求、法治供给、专业指导、数智赋能6大具体职能,坚持资源整合提升质效,实现“共建促融、一站多用、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为此,社区选聘47名立法咨询专家,与专业社工一道带动立法信息员、网格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四级人大代表赋码编组进站,群众“扫码找代表”;开发“沙磁民议厅”小程序,实现人大服务“24小时不打烊”;创设云上直播平台与群众互动,在线解决问题。
围绕服务群众高频急需事项,社区巴渝实践站整合“职工之家”“社区食堂”“公共法律服务站”“暖新驿站”等服务场景,助力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特钢能人坊”“三官一师”“巡回法庭”“红岩调解站”深度赋能“141”基层智治体系。目前已有机融合25个功能平台。
“前进坡唯一不好就是要爬楼梯,现在装电梯有了眉目,希望能成功。”家住前进坡382号的齐阿姨居住在一栋8层步梯房里,加装电梯是居民们的共同心愿,但因意见难统一、流程不熟等迟迟没进展。社区实践站得知后迅速介入,联动有关职能部门,组织6场居民议事会,协商费用分摊、电梯选择、后期维护等事项,最终达成共识。目前该实践站已推动解决加装电梯、防空洞改造等民生实事2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40余件。
集成式实践站悄然改变着中心湾,也是沙坪坝区系统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沙坪坝区人大通过党建引领破解基层民主场景少、协同难、参与度低难题,推动人大代表、执法力量、民生项目和治理服务下沉基层,探索深化打造基层单元新路径,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转化为可知可感、可参与可受益的生动实践。(记者 王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