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渝成功举办-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9/18 08:17:50
来源:重庆日报

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渝成功举办

字体:

  当历史的长河奔涌两百万年,人类文明的星火始终在岁月深处熠熠生辉。巫山龙骨坡,这座历史长卷上的遗址,宛如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的文明活化石,以其独特的历史厚度与文明密码,成为传承长江文化的重要篇章。

  溯文明之源,探文化之根。9月17日下午,由巫山县人民政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长江文明促进会共同主办的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在重庆悦来会议中心顺利举办。来自法国、马来西亚、土耳其等9个国家的专家和北京大学教授夏正楷、王幼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武汉大学教授李英华等60余位国内学者共聚一堂,围绕“龙骨坡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利用,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等课题深入探讨。

  碰撞思想、深入对话,共话传承、共谋发展,盛会如约而至。

  多项关键证据为“巫山人”正名

  有望实现人类早期文明重新溯源

  从“巫山人”出世至今,围绕着“它”是猿还是人,一直都有着不断的争议和质疑。今年是龙骨坡遗址发掘40周年,此次研讨会上多项研究成果发布,让人类早期文明有望实现重新溯源。

  “巫山龙骨坡遗址经过5轮发掘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其出土的遗物包含齿化石、石制品、活动面、动物群等,相比其他地方出土的史前人类遗址地层清楚、时代可靠、内涵丰富,由此折射出龙骨坡遗址是东亚地区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石器文化之一。”黄万波表示。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吴雁分别对龙骨坡遗址第三、第四、第五阶段发掘和成果提出了有力佐证。

  “前三阶段的发掘与研究表明,龙骨坡遗址是一处时代古老、内涵丰富、发掘与研究潜力巨大的早更新世早期遗址。第四、第五阶段的多项发现则为讲好龙骨坡的故事注入更多血肉。”吴雁表示。

  首先是脊椎动物化石,在遗址内共发现诸如更新大灵猫、巫山剑齿象、山原貘等在内的3个新属、25个新种,更为罕见的是遗址内还包含超过50%的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属种;其次是五轮的发掘中,共计发现各种石器3000余件,分布在18个文化层,这说明巫山人曾反复在龙骨坡活动,并持续了很长时间。

  而目前发现的疑似巫山人的活动场面自下而上有4处,呈现的内涵主要是动物骨骼、石器和骨器。尤其是最顶上的一个活动场面,在8平方米内堆积了40多个节肢骨,所有骨体的外部结构未见食肉动物的咬啃痕迹或流水的冲蚀痕迹,反而出现的是砍砸痕迹,且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上有疑似人类加工行为。

  “‘巫山人’生活的年代,也在这5轮考古发掘中得以最终确立——距今200万年至250万年。”黄万波表示作为“龙骨坡文化”的主人,“巫山人”为“亚洲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观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多维度研究为“龙骨坡”画像

  推动史前遗址系统比较研究跃上新台阶

  “遗址和出土材料延长了华夏大地的历史轴线,但其存在的不确定性与争议不容忽视。这需要我们带着开放的心态,通过新遗址、新材料的发现,多学科研究和现代科学分析,努力解决相关争议破解重大的科学难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道出了此次研讨会的另一个重要成果。

  此次研讨会群贤毕至、专家云集、智慧交融、思维激荡,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学术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教授王幼平以《华南砾石工业的再思考》为题做分享,从砾石石器出现和走过的历程,强调了早期石器与人类演化的密切关系,以及石器从出现到发展再到多元化的演变,为龙骨坡遗址研究理解旧石器时代提供了新思路。“龙骨坡3000余件石器出现就证明了这一观点。系统化、高数量、完整发展过程的石器存在,是龙骨坡遗址符合有人类存在、长期活动的有力依据。”王幼平表示。

  同样填补龙骨坡遗址研究空白的还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保罗·拉米。他提出用交叉学科来分析遗迹化石中记录的古生物学和古生态信息,将粪化石作为代用指标了解远古世界。

  这一思路让他在龙骨坡遗址第十三层化石层展开科学考察,取得重大发现——该区域15个考古方格中,有10个发现了丰富的粪便化石,初步鉴定出自豺、鬣狗和剑齿虎3种史前食肉动物。

  “研究提供了确凿证据,证明该区域遗迹动物群、植物群丰富,气候适宜且环境优越,这些证据均支持‘龙骨坡是东南亚地区一处化石宝库’的观点,间接支持了‘巫山人’出现合理性。”保罗·拉米表示。

  台上专家观点新颖、侃侃而谈,新方法、新路径、新观点、新论断推动了中国史前遗址系统比较研究再上新台阶。

  除此之外,本次研讨会还发布了《龙骨坡遗址发现发掘解析图鉴》《龙骨坡遗址研究论文集》两本专著,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文献支持。

  传承应用为“新时代”添彩

  让源远流长的长江文明再添新力

  作为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龙骨坡遗址为揭示人类发展进程、实证三峡地区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关键依据,对于追溯长江文明的源头、丰富长江文明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长江文明传承发展的密码,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长江密码。”研讨会上,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作《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长江密码》报告时,带领与会人员溯史而上,重新“打量”长江。

  他表示,历史遗产是长江的文化家底,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长江密码蕴含其中;赓续日新、立新求变,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第二组长江密码。同时,长江密码,在于应时顺势、借势造物,开放包容、和合共生。

  “此次研讨会正是希望通过对人类早期文明的溯源,唤醒更多人对文化根脉的珍视,让古老文化的精神价值赋能现代社会发展。”据巫山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本次研讨会必将进一步打破学术与大众间的认知壁垒,让“巫山人故乡”的故事从专业报告走向大众视野,吸引人们来到巫山进行一场“触摸远古文明的寻根之旅”。

  下一步,巫山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以“申遗”为牵引,强化系统性保护与整体性展示,深化价值提炼与国际对话,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努力将这一璀璨瑰宝打造为彰显华夏悠久历史、融合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性文明新地标。将以“科研”为核心,加强与国际权威机构、国内院校的务实合作,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科研精英,加大考古发掘与研究力度,携手攻坚人类起源、文明演进等重大课题,力争早日获取关键实证、凝聚“巫山人共识”,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全球文明研究事业贡献重要力量。

  同时以“活化”为抓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联合打造涵盖奉节兴隆洞遗址、建始直立人遗址、秭归玉虚洞遗址的区域远古文明文旅集群,推动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数字技术、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让长江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