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巴渝土特产“金名片”、14项指标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重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9/19 18:04:15
来源:新华网

培育巴渝土特产“金名片”、14项指标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重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字体:

8月25日,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兴园村,当地村民正使用微型收割机收割稻谷。新华网发(黄河 摄)

  新华网重庆9月19日电(韩梦霖)9月19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举行。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兼)李春奎介绍,2024年,重庆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136亿元、较2020年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较2020年增长35.8%。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地落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14项指标已提前完成。

  李春奎表示,五年来,重庆聚焦聚力“守底线”,粮食安全和成果巩固交出高分报表。今年实现夏粮“五连增”、夏油“十八连增”,大面积单产提升2公斤以上,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耕地保护建设持续加强,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着力破解耕地细碎、排灌难、农机作业难等生产瓶颈,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88万亩,亩均节本增效约200元。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织密立体防返贫监测网,通过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和帮扶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让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基本实现就业或发展产业。

  五年来,重庆现代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创建10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同品类第一,一批高品质、好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在“三产融合”方面,重庆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延长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实施区县、园区、企业“头羊计划”,规上企业总产值达2552.2亿元;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条,接待游客年均增长7.5%;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20亿元。

  “五年来,巴渝和美乡村的幸福画卷加快绘就。”李春奎表示。重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87.8%、100%、71.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重庆接续办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提升农村老年人照护水平等10件民生实事,一批困扰农民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重庆还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近500万农户拿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吃上了长效“定心丸”。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现有家庭农场3.9万个、农民合作社3.02万家,农业经营体系更加完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带动95%的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村集体的家底更厚实。

  科技助农方面,重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5%。上线运行生猪、脆李等5个产业大脑,培育15个未来农场,以“产业大脑+未来农场”为牵引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比如“生猪产业大脑”服务经营主体20余万个,线上生猪交易额超1200亿元。目前,全市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43%,走在全国前列。

重庆市巫山县村民正在采摘脆李。新华网发(曾露 摄)

  “十四五”期间,重庆如何突破地理瓶颈、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对此,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陈勇介绍,重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精准布局。比如在三峡库区,依托立体气候和生态屏障,在海拔500米至1000米区域发展脆李,500米以下区域发展柑橘,并通过多年努力,把早、中、晚熟柑橘品种结构调整为27:22:51,实现“一山多用”和果品错峰上市,有效避免了产业同质化、“价格踩踏”等问题。近年来,库区果农比一般农户年均收入高20%左右,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实在好处。

  同时,重庆还聚焦全链条打造,加快培育巴渝名优土特产“金名片”。统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有关支持政策,集中资金资源,集聚先进要素,全链条助力“小特产”成长为“大产业”。以巫山脆李产业集群发展为例,围绕生产、加工、品牌、科技、市场等关键环节补短强链,实施了205个项目,夯实了产业升级和农户增收的基础。如今,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已成为全产业链产值、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双百亿级”的强村富民“大产业”,成为响当当的重庆“三大宝贝”。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