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届中国摩博会上,观众在现场询问国产新能源摩托车性能数据。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新华网重庆9月20日电(韩梦霖)金秋九月,位于铜梁区的重庆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呈现一片忙碌景象,一辆辆电动摩托车在生产线上组装下线。与此同时,在重庆两江新区开幕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上,一大批搭载智能网联功能的新型电动两轮车,吸引了全球客商的关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嘉陵江畔的发动机轰鸣声响彻山城,摩托车曾是这座制造业城市最鲜明的“工业名片”。如今,重庆正酝酿着更大的产业图景——让本地智联电动车产业在新能源与智能科技融合的浪潮中蓬勃生长,驶向全球。
“电动车支撑了超过1000万骑手的生产生活,服务了5亿的用户,跑出了1.2万亿元的市场。”在首届智联电动车产业全球发展峰会上,台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姚立倡议,加快全面智联进程,努力在“十五五”期间推广两亿台智联型电动车产品。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超4亿台。尽管数量大、需求高,但在固有认知中,电动车产业长期被贴上“低端”的标签。在“油换电”已成为现实的背景下,电动化与智能化正深刻重塑交通出行产业格局。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周建中表示,智联技术的引入将使铅酸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管理成为现实。用好了智联技术,就可实现电池、厂商、用户全链条数字化联通,支持解决铅酸电池在使用、安全、回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效提升安全与环保能力。
“全面智联是电动车从传统代步工具到智能移动终端的重大转变。”姚立强调,对产业而言,全面智联是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品牌溢价,摆脱同质化价格战的根本路径;对政府而言,全面智联是提升电动车安全能力、治理能力,构建有序出行环境,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循环经济的解决方案;而对用户而言,全面智联能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与功能提升的要求。
当前,重庆正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区位与开放通道优势、技术赋能能力,加快建设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根据《重庆市智联电动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到2027年,建成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实现电动车年产量超1500万辆。其中,两江新区将重点承载产业合作发展、产业大脑服务、产业中试创新三大平台建设,永川、铜梁、大足、璧山等区分别担负起支持雅迪、爱玛、台铃、比亚迪、星恒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重任,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以重庆作为智联电动车生产基地,具有良好的工业制造基础,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需求。”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刘江认为。
重庆摩托车产业链完备,本地配套率超60%,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可就近供应。数十年的产业积淀,也让重庆在机械加工、零部件制造等领域练就了过硬的“内功”。比如,在装配环节,熟练工人的精细操作确保了每一辆车的品质稳定性,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工艺支撑。
截至目前,重庆有电动车整车企业17家,成功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品牌纷纷来渝落子布局。2024年,重庆电动车产量达300万辆,2025年一季度增速达46.7%。
技术赋能方面,重庆正加快打造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力以赴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智联化提供底层支撑。以两江新区为例,正通过“四侧”协同与“四链”融合,加快推进“全市智联电动车产业大脑”建设,增强区域产业联动与国际市场响应能力;支撑重点电动车企业及电池企业建设全球运营中心,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全球化运营水平;全面推进智联电动车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产品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周超表示,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纷纷推出“油改电”政策,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也有巨大的潜力,广阔的海外市场正成为中国智联电动车产业寻求突破的“新大陆”。他呼吁,要利用好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窗口期,抢占先机、抱团出海、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中国智造”的品牌形象,加速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再到技术标准与绿色生态出海的跨越发展。
“经我们测算,‘重庆造’电动车假如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经广西钦州港或广东出海,时间可节约12至15天,成本大概节约20%左右,优势非常明显。”重庆市汽车专班智联电动车工作组负责人唐政表示,重庆作为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可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高效辐射东南亚、欧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