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以“名医故里学名医”为主题的重庆市2025年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日活动在重庆中医药学院举行,近400名师生、家长与名中医、非遗传承人一道,在“传统+科技”“知识 + 趣味”的双重赋能下,解锁中医药文化传承新体验。
“三位一体”模式落地,让文化传承“长效化”
不同于单次体验活动,本次主题日的核心亮点在于构建“现场教学+沉浸式体验+常态化选修课”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从“进校园”向“驻校园”转变。
启动仪式现场。
启动仪式上,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小学、附属中学正式揭牌,标志着中医药文化有了固定的校园“传承阵地”。“我们会为附属学校定制课程课本,从中药材识别到中医养生常识,再到名医故事品读,形成系统化课程链条。”重庆中医药学院负责人介绍,学校已培训专业老师和讲解员,未来将定期到附属学校开展教学,并组织学生们走进重庆中医药学院开展系列研学活动。
同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标准化课件同步上线重庆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覆盖全市中小学,后续将根据师生反馈优化内容,让中医药知识触达更多学生。
现场,中国中医药报社还为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小学、中学共建中医药文化特色学校进行授牌。附属学校的揭牌及授牌,不仅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新载体”,更是我们打造中医药全阶段教育体系的“重要一步”。
“为什么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微课堂。
活动当天,国医大师孙光荣为大家带来一场主题为“为什么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微课堂,用通俗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带大家解锁中医药文化的“密码”。
“传统+科技”双向赋能,让文化体验“沉浸式”
“先跟着医师摸自己的脉搏,再用智能脉诊仪测,屏幕上马上出了波形图,和医师说的‘气虚体质’一模一样!”在中医诊疗体验区,璧山中学一名高二学生完成“智能脉诊”体验,就拿着AI体质报告向同学展示。
活动打破传统科普的“展板式”局限,以“人+机”双向互动构建沉浸式场景:在“传统诊疗传承站”,重庆市中医院的中医师为学生免费做体质辨识,手把手教大家按揉足三里穴位缓解疲劳。“以前觉得中医离我们很远,今天又把脉又用机器人艾灸,才发现中医既传统又新潮。”参与体验的学生说,她还把自己的体质报告拍下来,打算回家和父母分享养生建议。
“名医IP”趣味化解读,让文化传播“年轻化”
“投中‘望’‘闻’‘问’‘切’四个壶,就能拿到扁鹊的打卡标识!”在名医互动游戏区,学生们排着队参与“十大名医技能挑战”,通过游戏解锁中医知识。
中医药互动游戏区。
活动围绕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十大名医设计特色互动:模仿扁鹊“望闻问切”的“投壶游戏”,让学生理解中医诊断方法;拼凑张仲景“辨证卡片”,在组合“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中掌握中医理论;蒙眼闻草药找对应药材,体验李时珍“尝百草”的探索精神。
“集齐五个打卡标识能换盲袋,有惊喜中医药相关礼品,我已经拿到‘扁鹊’‘张仲景’两个标识了!”同学们举着打卡册,脚步不停地赶往下一个游戏区。不少学生表示“以后要多了解名医故事,太有意思了”。
现场跟练八段锦。
燕青门少儿武术表演展现中医药“强身健体”理念,八段锦教学让师生在舒展肢体中感受中医养生智慧,“中医药入门第一课”让大家走进中医药的基础世界,多维度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活动当天,璧山中学高二学生及家长还参观了重庆中医药学院中医药文化馆,近距离观察了中药材标本、中医诊疗器具。“孩子以前对学医没概念,今天看了药材标本,听了名医故事,说以后想了解中医药专业。”家长张女士说道。
重庆中医药学院中医药文化馆参观。
“主题日只是起点,我们会把活动经验在全市推广,并联合市教委就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出更多更实的举措。”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也将支持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更多校园中医药文化活动,同时收集师生反馈优化课程、课件,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中医药、热爱中医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