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展演实在惊艳!能在这么大的舞台为这么多观众表演,放眼全国曲艺界都不多见。”“重庆曲艺值得点赞,不但出人出作品,而且培养起众多观众,要总结经验,更上一层楼!”9月21日,2025长江流域曲艺艺术创研交流活动作品创作研讨会亮相重庆万州,来自长江流域曲艺界的众多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交流碰撞。会上,专家们对前一晚在大河歌会舞台圆满落幕的“长江曲韵同心汇”曲艺展演活动盛赞有加。在对相关演员和作品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的同时,也就新时代的重庆曲艺如何更好发展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9月21日,2025长江流域曲艺艺术创研交流活动作品创作研讨会亮相重庆万州。记者 赵欣 摄
一江文脉贯古今,雄奇山水传新韵。研讨会开场,万州区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陈志首先介绍了以万州曲艺为代表的重庆曲艺的深厚积淀和传承发展。他介绍,作为长江文明大通道重要节点,万州曲艺名家辈出,风韵独特。四川竹琴和金钱板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万州传承发展,代表性传承人何菊芳等名家曾带着多部作品唱响全国舞台,并摘得“牡丹奖”。如今,21个区级传承基地遍布万州,“三峡曲艺周周演”深受市民喜爱。
陈志的介绍让首次造访万州的中国曲协副主席、山西省曲协副主席暴玉喜颇有共鸣。“重庆曲艺全国有名,万州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曲艺重镇,传承着许多特色曲种。昨晚的演出来了数千名观众,他们对曲艺的热爱和对曲艺人的尊重让我们很感动。我相信,扎根在重庆、在万州从事曲艺事业,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来自全国的曲艺名家交流碰撞。记者 赵欣 摄
“重庆曲艺百花齐放,涌现了一大批名家,更可喜的是,重庆市曲协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作品创作方面抓得很紧,走在了全国前列。”暴玉喜说,他曾多次来重庆担任重庆市曲艺大赛评委,欣喜地看到一批青年人才在成长,形成了未来重庆曲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力量。同时,他每次来重庆都会去红岩村、渣滓洞看一看,感悟红岩精神,他建议,重庆曲艺工作者可以立足红岩精神、乡村振兴、移民故事等人文富矿深入挖掘,与时代同频共振,让具有重庆特色的精神财富宝藏浸润更多当代观众,用优秀的曲艺作品讲好重庆故事、中国故事。
中国曲协副主席、安徽省曲协主席孟影谈道,针对重庆、万州乃至全国曲艺创作都存在“缺好本子”的痛点,可以从破解人才流失难题、打破作品同质化、衔接曲艺的市场需求三大核心方向进行探索。比如,要破解曲艺“人才荒”,就得构建起“引才+留才+育才”的生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曲艺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她认为,重庆作为备受关注的全国文旅热点城市,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立足城市文化,定期举办采风活动,组织创作者深入重庆市井生活、长江文化场景等挖掘素材。同时要注意打破同质化,创新表达形式,打造曲艺的“重庆标识”,创作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四川竹琴、金钱板作品,让题材接地气、有记忆点。还可以探索将曲艺与洪崖洞等地标场景结合,开发边走边看的沉浸式曲艺剧本,打破传统的单一舞台。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爽深耕中国传统说唱音乐多年,她从音乐的地域特色方面分享了建议。“中国曲艺本就是一种地域性的艺术形式,曲艺音乐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都是在方言基础上形成行腔特点,所以重庆曲艺的发展首先要保留好方言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四川竹琴、四川清音、金钱板等曲种,在方言基础上以字行腔,就会形成地域特色的音乐。”她表示,曲艺的本体是说唱,不是歌唱,说唱的行腔跟声乐的演唱不同,要讲究字头、字腹、字尾,把腔行圆行美,还得特别注意不要和唱歌的方式混淆,这是守住本体的关键所在。坚守本体就要学习传统,要去反复模仿、体会前辈的表演,才能学到精髓,才能再谈创作。中国传统音乐的角度讲究“谱为框格,色在润泽”及“口传心授”,她建议重庆曲艺界的青年演员必须要大量“灌耳音”,到了一定程度,才可能对比如四川竹琴等曲种的内在框格心里有数,才能守住本体,开拓创新。
研讨会上,来自《曲艺》杂志社、江西省曲协、浙江省曲协、中国铁路文工团、天津市曲艺团,以及重庆市曲协等单位的市内外专家也分别做了分享。专家们还就快板书《民生渡》、相声《我们俩》、四川评书《迟到的一封信》、四川竹琴《红梅经霜》等作品的表演和文本进行了表演指导和点评讨论。总结发言时,暴玉喜以“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向内生根,向外表达”等寄语新时代曲艺人,为中国曲艺高质量发展而共同努力。(记者 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