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防”新维度:重庆大足解码青少年安全防护“方程式”-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9/22 15:54:49
来源:大足区教委

“五防”新维度:重庆大足解码青少年安全防护“方程式”

字体:

  溺水、抑郁、欺凌……怎样在隐患萌发前吹响安全哨音?怎样编织那张兜住万千生命的社会共治网?

  面对青少年安全防护这道复杂的“方程式”,重庆大足区以“防轻生、防溺水、防抑郁、防欺凌、防性侵”五大领域为经纬,构建起全域覆盖的“五防”安全机制。创新课堂形式让学生对安全教育课有兴趣、有接纳感、有认可度;广泛应用科技手段划清安全预警红线;深化校家社政联动织密保护网,筑牢防护墙,守护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创新形式 “互动式”教育撑起“防护伞”

  如何把安全教育转化为入脑入心的活动?大足区大有文章可做。

  互动触摸屏、隔空翻书、交通安全模拟体验、VR虚拟骑行……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和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大足区建立2900余平方米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基地,利用声光、5G等现代科学技术,立体呈现交通、毒品、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灾害应急等内容。

  学生在基地进行交通安全知识学习与模拟体验。

  自2023年投入使用,大足辖区内各中小学分批次来到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基地,参观性侵警示、预防校园暴力等7大宣传区,并在综合知识互动区进行交通安全模拟体验、应急避险体验、法律知识“大冲关”等沉浸式体验,将“如何预防侵财?”“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健康绿色文明上网”“远离违法犯罪”等内容内化成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用“互动式”教育为少年撑起“保护伞”。投入使用以来,已开展673场次活动,共3.4万余人次学生和团体接受法治、安全宣传教育。

  “安全教育要有趣味性、时效性,就必须在形式创新上下功夫。”重庆市大足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石朝勇介绍,大足区各学校结合学生年龄、时间节点等要素,每年开展重点安全教育活动不少于8个月,每个月明确1个宣传主题,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互动游戏、防灾演练等。

  大足区双桥实验中学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

  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大足区以“绘画”为疗愈切口,线上研发“画出我心”心理健康测试应用,学生通过选择绘画场景,调整图案位置和大小,完成后可查看测评结果和建议,并开展“房树人”心理健康投射筛查,2023年以来共收集7700余份“房树人”绘画作品;聚焦防溺水,大足区海棠小学、香国小学、大足中学等结合实际开设游泳课和游泳技能培训班,提升学生的自救逃生能力。以海棠小学为例,学校将防溺水教育与科学课“水的特性”、体育课“急救技能”结合,设置“危险水域识别”“同伴落水正确施救”“自救漂浮姿势”等实操模块。

  大足区以“身心双重守护”为核心理念,既筑牢身体安全的物理防线,也织密心理关怀的情感网络。通过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让学生走出认知的盲区,明晰行为的边界,使安全教育常态化融入校园生活各环节,切实构建成长安全防护体系。

  智慧“五防” 划清安全预警“红线”

  “五防”机制建立中,科技手段正成为穿透风险迷雾的“第三只眼”,在大足区广泛应用。

  “岸边的同学,请不要下水游泳,不要在河边玩耍逗留。”大足区三驱镇老大桥河域,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劝阻私自下河游泳的学生,从源头避免险情出现,同时核查学生身份信息,并提醒学校加强防溺水工作。

  这是大足区委、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的2025年综合应急演练防溺水场景。如何实现迅速检测到险情?如何实现人员及时到位制止劝阻?

  在防溺水演练中,无人机实时传回现场画面。

  为织密织牢防溺水安全网,大足区对学校附近的河流、水库等重点水域开展全面排查,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放置绳、圈、竿等救生设备并安装智能摄像头,做到有人巡、有人管、有人防。此外,投入科技力量建立“大足区中小学生防溺水系统”,各镇街投入无人机巡防。在综合应急演练中,无人机就化身“电子哨兵”,监测到危情后将现场画面实时同步传输给大足区治理中心、事发地三驱镇、大足区教委等相关部门,以此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私自下水游泳或戏水,筑牢溺水风险拦截初始“屏障”。

  在大足,用“数智技术+人力快响机制”打好“组合拳”全天候监视防范的创新举措还应用在其他安全防护领域。

  聚焦防欺凌,大足区为160个校点升级了2500余个视频监控镜头和160个可视一键报警装置。与此同时,面对校园欺凌事件发现难、解决执行难等问题,大足区教委会同电信等部门制定了“法治·校园欺凌防治一件事”项目,以校园无死角防欺凌为主线,构建“三维协同、全链闭环”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多跨协同机制,实现校园安全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今年5月启动系统申报,目前,根据重庆市大数据局和重庆市教委的要求修改完善后,已报市级部门审核。”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根系共治 多方协同用爱织密“安全网”

  教育创新与智慧技术筑牢基础,大足区更深耕于家校社政四方联动,将安全防护的“毛细血管”延伸至基层末梢。

  一次走访、一封家书、一次谈心、一次监护沟通、一个微心愿、一份成长档案,聚焦留守儿童,大足区构建动态防护数据库,建立97个区级部门对口帮扶27个镇街机制,实行区级部门指派2名干部下沉村社区,按照“六个一”举措帮扶1名留守儿童,实现“入库精准摸排、在库分级管理、出库跟踪回访”的全周期守护。

  “据统计,4000余名机关干部累计走访7768人次,指导完成家书1680封,开展谈心谈话6754人次,与班主任或监护人交流6258次,完成微心愿1670个。”大足区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大足区还创新探索建立未成年人行为矫正“民办公助”路径。针对校园欺凌涉案少年,在民办校开设行为矫治实验班,开班以来,已接受矫正未成年人40余人次,全力推动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个性化教育实验班建设见成效。

  这股协同之力更在校园落地生根。

  大足区昌州小学开展多样化活动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海棠小学“四方共治”网络,将家长学校转化为安全教育的枢纽站——每学期开展2次“五防”专题培训,2025年累计赋能家长4800人次;与社区共建安全实践基地,拓展实景教育空间;联动公安、司法等部门形成常态化支持机制。昌州小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构建起校园“五防”教育体系,通过开展“防溺水”主题班会、黑板报等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自救技能;升旗仪式、大课间活动等人员密集场景常态化开展防踩踏事故应急疏散演练;“防学生欺凌”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学生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对校园和谐的向往以及对欺凌行为的抵制……

  以互动课堂唤醒安全意识,让安全教育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内化;借科技智能防线提前预判风险,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凭校家社政根系编织共治网络,将万千生命纳入动态守护网格。未来,大足区还将继续书写青少年安全治理的范式样本,一张以爱为经纬的生命安全网,正牢牢托举每一个大足青少年在晴空下成长。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