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2025智慧港口大会”上,重庆果园港集装箱码头被授予“四星级智慧港口”。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新华网重庆9月24日电(韩梦霖)9月24日,在中国港口协会召开的“2025智慧港口大会”上,重庆果园港集装箱码头获评“四星级智慧港口”。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也成为长江上游首家获评该级别的专业集装箱企业,标志着果园港“智慧港口”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值得注意的是,两年前该码头已拿下“四星级绿色港口”称号,同样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首个获评案例,实现了智慧与绿色“双四星”领跑。
走进果园港码头,港区内堆满了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在距离码头约1公里的远程操控室,场桥司机轻点鼠标,屏幕上的场桥吊臂精准移动,将数十吨重的集装箱稳稳吊起。
同一时间,新能源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繁忙有序地行驶在码头作业区的主干道上。它们沿着北斗导航规划的精准路线,穿梭于岸桥、堆场与箱区间,自动完成集装箱从岸桥到堆场的“最后一公里”运输,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却始终保持高效有序的节奏。
果园港内行驶的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目前,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日均作业量已达240个标准箱,运营成本显著低于人工驾驶的集装箱卡车。”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实现了“厘米级”定位与全流程自动作业,并与智能车辆管理、远控场桥高效联动,形成“运输—装卸”全链路无人化作业模式,大幅提升港口运营效率。
眼前这一幕,正是果园港近年来深度推进“智慧港口”建设的生动实践。
八大智慧场景重塑内河港口基因
当前,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联结点上的果园港,正加速打造成为世界的“中转站”。
2016年,果园港正式启动智慧港口建设,聚焦“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传统集装箱码头向多式联运枢纽港升级。如今,这里已落地数字化、自动化八大运营场景:集装箱管理系统(TOS)、无纸化平台、远控场桥、无人集卡、智慧安防预警平台、电子围网、智能闸口、智能理货。
“过去,1名司机只能操作1台场桥。如今通过智能远程操控系统,1名司机可以操控多台场桥进行作业,每台场桥日作业时长从18小时提升至24小时,大幅提升了人力资源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全国劳模、果园集装箱公司操作部副部长胡万琪见证了这一变革,“远控场桥系统”的投用让码头工人实现了从“码头蓝领”向“港口白领”的转型,“司机远离了嘈杂的现场环境,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更高。”
“我们不做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采用智慧化手段进行创新,低成本解决内河港口智慧化转型的痛点和难点。”果园集装箱公司副总经理方亮道出智慧建设的核心逻辑。
工作人员在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远控室操作吊装集装箱。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方亮介绍,通过整合港区监控、算法与应急响应功能,果园港搭建了智慧安防预警平台,以全景实时视频为实战地图,覆盖作业场区、仓储区、进出通道等关键区域。该平台运用AI+AR技术,融合视频、业务及物联数据,在AR实景视频中呈现各类信息,实现数据、时空、视频全面关联,让管理人员“一张图、一站式”掌握安全及生产态势,提升管理效率。同时,集成大数据算法与视频AI识别技术,自动识别隐患、实时预警,保障港区安全运营。
“无纸化平台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作业模式。系统上线后,单证处理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流转,处理效率提升70%。”果园集装箱公司信息部部长孙晓驰介绍:智能卡口实现称量、识别、放行全流程自动化,单车通行时间从3—5分钟缩至10秒内。以2022年果园港卡口进出车次和怠速油耗计算,每年可节约柴油约21万升,价值165余万元,还能减排二氧化碳约56.7万千克,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来自民生国际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的司机徐登华深有体会:“以前来港提货,得抱着一堆纸质单证,穿梭于船公司、拖车公司、码头之间,来回盖章、交单、排队,碰上高峰,光办手续就得一两个小时,甚至一两天。现在出发前,App上30秒内就能完成预约、下发任务、缴费等所有流程,到港后凭二维码自动识别进闸,直接前往作业点,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在果园港智能控制中心,大数据屏幕实时呈现着船舶动态、货物信息与设备状态——港口集装箱管理系统(TOS)持续采集机械运行数据,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算法,通过持续迭代运算,将精准高效的作业指令实时传递至前端设备。
激活港口“最强大脑”,正推动港口管理深层变革。据介绍,作为数字化转型核心引擎,TOS系统以“智能化调度+智慧化管理”双轮驱动,通过智能运算推动资源配置的动态优化,构建起高效、精准、绿色的运营新生态,港口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判断”全面转向“数据驱动”。
繁忙的果园港。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建设“绿色港口”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随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吹响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号角。2017年,果园港启动了“绿色港口”建设,累计投入1.8亿元环保资金,在发挥好“黄金水道”优势的同时,坚守“守护一江碧水”的上游担当,一系列创新实践在港区陆续展开。
在散货堆场区,高16米、长3500米的防风抑尘网如绿色长城般矗立。“每个网孔的开孔率和角度都经过精密计算,可减少80%以上的粉尘外溢。”技术负责人介绍。13公里长的封闭式皮带机廊道内,矿石煤炭在除尘设施保护下“隐形”运输,终结了“大风一起,粉尘漫天”的历史。
江面上,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基于集装箱建造的船舶污染物移动接收箱”正为靠港船舶服务。这个蓝色“大铁皮罐”集纳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三种污染物接收功能,相较于原有固定式接收设施,平均排污时间缩短约60%。
果园港内的船舶污染物移动接收箱。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以前靠岸发电,柴油味呛人,噪音震耳。”在长江行船10多年的船长刘兵回忆。如今果园港8套岸电装置覆盖所有泊位,船舶接上岸电后,即可关闭柴油发电机。统计显示,自岸电使用至今已向船舶供电近100万度,减少碳排放近1000吨。
“我们启动智慧绿色转型时,有人质疑内河港口是否需要这么高的技术标准。如今‘双四星’的评定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样能在港口建设中开花结果。”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果园港的绿色智慧实践已获得行业高度认可。今年5月的评审中,专家组指出其在“高桩码头智能化改造”“船舶污染物智慧接收”等方面的创新具有行业引领价值。推动智慧绿色转型,也牵引着港口物流的高质量发展——统计显示,港口作业效率提升带动货物周转速度加快15%,每年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超亿元。
果园港从传统码头到“智慧+绿色”双四星级港口的蜕变,是重庆近年来将新发展理念融入物流大通道建设的又一生动案例。面向未来,果园港将持续推动智能化布局,优化算法与无人作业系统,推动全港区实现智慧化、无人化运营,致力于打造长江上游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内河枢纽港,为区域物流畅通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