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达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这一高度超越了高桥北盘江第一桥(565米),成为山区峡谷桥梁的新标杆。
远观花江峡谷大桥。
而大桥背后,闪耀着重庆交通大学校友们的身影。从设计到施工,从技术攻坚到理念创新,重庆交大人传承“两路精神”,将其融入每一处技术攻坚与细节打磨,为这座大桥注入了交大智慧与交大力量。
参与大桥建设的“重庆交大人”。
凝结“交大智慧” 突破多项首创技术
625米桥面高差、12级强风、施工场地受限……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重庆交通大学1990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韩洪举,作为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带领团队始终奔走在技术攻坚的第一线。
重庆交通大学1990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洪举(左二)和团队共研创新技术落地方案。
怀着“架一座桥,让天堑变通途”的初心,他将30年来致力于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研发与攻关积淀的“交大智慧”倾注于大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推动了多项创新技术落地。
在攀登技术高峰的同时,韩洪举也格外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经验的传承。他通过“青蓝工程”“师傅人才库”等机制,将“一桥一课一团队”模式融入施工全过程,为行业培育了一批批专业骨干。在他看来,每一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传承技艺、锤炼团队的生动课堂。
重庆交通大学2001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刘豪,目前任职贵州桥梁集团第三分公司。扎根一线20年,他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这座高桥的技术核心,作为总建造师,将宏伟蓝图变为钢铁实景。面对施工中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刘豪团队提出增加倾斜加劲器、平滑过渡槽脚几何形状等创新举措,有效降低应力值,提升结构安全性。针对峡谷风这一关键挑战,他带领团队早在项目启动阶段就部署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结合风洞实验优化抗风结构,并创新应用“流线型钢桁梁+中央稳定板”技术,兼顾安全与成本。
重庆交通大学2001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贵州桥梁集团第三分公司六安8标总工程师刘豪。
花江大峡谷深切近千米,两岸峭壁对峙,需穿越树林、翻越山头才能抵达索塔位置,复杂地形与多变风场对大桥的设计提出极致要求。面对难题挑战,勇攀技术高峰。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校友,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桥梁设计分院院长叶洪平作为大桥设计负责人,带领团队交出了三份突破性技术答卷:创造高性能锻焊结合式索鞍结构并研发配套窄间隙埋弧自动焊接设备,实现结构轻型化与低碳环保的双重突破;在主缆植入碳纤维光纤光栅智慧索股,通过温湿度与应力应变在线监测,开启桥梁健康监测新范式;采用“上、下水平稳定板+中央稳定板”组合抗风措施,破解山区大攻角风场难题。
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校友,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桥梁设计分院院长叶洪平。
天堑变通途 在交通强国之路上镌刻“交大印记”
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后,贵州六枝特区至安龙县的车程将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锐减至2分钟,彻底打通滇黔桂三省区的交通瓶颈。这不仅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坚实注脚,也是重庆交大及交大人在交通强国之路上留下的“交大印记”。
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校友,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一分院院长陈竹作为项目总体路线负责人,深度参与了大桥的选址定策工作,为这座工程筑牢了最初的根基。
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校友,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一分院院长陈竹。
花江大峡谷,山高谷深、地质复杂,不仅高低落差大,且峡谷风力、温湿度变化莫测。在这里建桥,选址需同时兼顾桥梁安全、施工可行性与区域发展需求。陈竹与团队扎根一线勘察,翻越山头、穿越丛林,对多个备选桥位的平纵线形、地形地质、生态环境、交通衔接等进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的桥位不仅适配了大跨径悬索桥的结构需求,更为后续“桥旅融合”模式落地与区域交通协同预留了关键空间,成为大桥从构想走向现实的重要起点。
作为贵州“桥旅融合”的标杆项目,花江峡谷大桥“以桥为景、以桥为旅”。大桥融入贵州山水文化元素,桥塔层叠横梁象征岩层堆叠,上横梁勾勒“山峦重叠入云端”廓形,与自然和谐交融。安龙岸桥塔设观光电梯及塔顶观星水吧,游客可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而这些创新,源于重庆交通大学1990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及其团队的设计构想。杨健团队将桥旅融合理念贯穿花江峡谷的大桥设计,提出“以桥为目的地、以桥为文化、以桥为场景”的融合模式。在大桥整个建设过程中,杨健还牵头组织重大技术方案评审,严格把控设计的科学性与结构安全,确保大桥在“高、大、难、新”挑战中稳步推进。
重庆交通大学1990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团队以技术护航桥梁安全。
花江峡谷大桥主体为钢桁梁悬索桥结构的大桥,两根主缆直径约90厘米,单根重量达9400吨。91对吊索与6对中央斜拉扣锁共同编织出一张精确的力网,将2.1万吨的钢桁梁轻盈地托举在云端。而支撑起这一宏伟工程的钢绳,全部由贵州钢绳集团生产。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重庆交通大学1991级结构工程专业校友马显红感慨:“能为这座大桥提供‘生命线’,是全体贵绳人的骄傲,更是交大学子对母校最好的答卷。”
花江峡谷大桥横亘在花江大峡谷深处。
从初勘到通车,重庆交通大学校友们以“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为引领,凭创新、担当与奉献铸就了这座工程奇迹。“母校赋予的不仅是技术底气,更是突破禁区的勇气。”叶洪平的话道出初心。正是这些底气与勇气,促使着一个个重庆交大人勇攀技术高峰,攻克技术难题,不仅助力大桥建设,更向全球输出了山区桥梁建设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