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探索AI与课改融合新路径。9月29日,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庆高新实验区2025-2026学年项目建设启动会在重庆大学城沙坪坝小学举行。重庆高新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分管教学及课改工作的校干与骨干教师,高新区数智教研、教师发展等中心组成员,以及全体教研员参加会议。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庆高新实验区2025-2026学年项目建设启动会现场。
启动会以“智赋教育・创见未来”为主题,当天上午同步开启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第31期“智慧教育大讲堂”——“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项目”专题培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欧阳元新、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基础素质中心主任胡秋萍分别带来两场专家讲座,为区域课改注入新思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欧阳元新作主题报告。
欧阳元新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教师》为题,聚焦“大规模因材施教”核心命题,提出可通过情感计算、知识追踪等技术实现学习状态动态感知与困境精准甄别,以数据驱动学情诊断调控认知负荷,再以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达成因材施教目标。该理念与重庆高新区“五学课堂”理念高度契合,获得与会教师认可,大家表示将借鉴高校研究范式开展本土化实践。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基础素质中心主任胡秋萍作主题报告。
胡秋萍则以《以场启智・素养先行》为题,梳理教育技术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数智化”的演进脉络,分享了区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与AI技术课堂融合案例。她强调,生成式AI赋能教育的核心是支持个性化学习、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构建“课前精准预设、课中动态干预、课后科学评估”的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同时从政策、学科、教师三个维度为破解区域数字赋能难题提供实践指南。
结合专家主题分享与区域具体实践,重庆高新区教育事务中心教研室副主任陈代秋作总结部署,回顾了过去几年高新区在课改实验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一是以“五学课堂”构建教学新范式,依托重点课题编制50余万字备课本与设计录;二是落地6个国家课标项目、打造25个课改实验项目,3个案例全国展示、1个思政项目获全国优秀,承办2次全国推进会;三是组织23批次干部教师赴基地研修,4000余名教师参与专题培训,凝练9万字成果汇编;四是指导40余校修订发展计划,遴选30所基地校,11位专家入校指导,8校经验获专栏推介;五是3个案例入选全国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库,1个项目跻身教博会,数字改革经验成为国家典型。
重庆高新区教育事务中心教研室副主任陈代秋作会议总结部署。
陈代秋进一步明确会议具有“课改项目启动集结号、AI赋能教育练兵场、新学年工作施工图”三重定位。同时针对2025-2026学年目标,将重点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和学校课程建设两大项目。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项目”主要聚焦“高效备课、精准教学”等课堂子项目与“素养提升、智能体搭建”等特色场景明确探索方向;推行“学校申报+团队实施”“教研员牵头+学科协作”双路径提升推进效能;成立专班定期会商,以秋季AI应用优质课竞赛、秋冬推进会、2026年专项课题申报与案例评选为抓手保障落地。而“学校课程建设项目”以坚持“三高标准”——高质实施国家课程,集团校攻克评价与跨学科难题提供资源工具,筑牢基础支撑;依托区域资源与数字技术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群,形成“一校一品”特色标识;印发实施方案开展监测评估,邀请专家培训指导,以2026年课题申报、成果推进会与系列评比为节点深化改革。
下一步,为凝聚合力推进教育升级,陈代秋强调,需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项目落地:教研室承担“统筹者”角色,教研员发挥“引领者”作用,中心组做好“示范者”表率,学校履行“实施者”职责。全体高新教育人要以实干推进“新智慧教育”建设,以探索重塑育人方式,以拼搏助力“西部教育高地至高点”建设,彰显区域教育使命担当。
专家入校指导。
活动期间,专家们走进重庆大学城沙坪坝小学校、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参观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和教育数字化方面的成果,并聚焦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教育的成果、策略、困惑等主题与区教育事务中心教研室人员、学校校级干部、教师代表展开深入交流。
高新区公共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改革重要阵地,重庆高新区始终以“西部教育高地至高点”为目标,将数字赋能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引擎。此次启动会锚定的AI赋能教育与学校课程建设项目,既是对区域数字改革经验的深化,也是“新智慧教育”实践的升级。未来,高新课改实验区将依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业支撑,深化AI与教学融合,破解规模与个性教育难题,打造全国课改“高新样本”,为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