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学研融合助力山城“起飞”!重庆高校超常规布局低空技术与工程博士点-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0/12 09:44:28
来源:华龙网

以产学研融合助力山城“起飞”!重庆高校超常规布局低空技术与工程博士点

字体:

  近日,重庆邮电大学“低空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功通过教育部备案。这不仅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一项成果,更是重庆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强化产业科技支撑的关键落子。

重庆邮电大学。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国内率先布局该博士点的高校之一,重邮如何通过这一高能级平台,破解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命题,为重庆“低空经济先导区”建设注入核心动能?记者专访到重庆邮电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唐诚。

  打破学科壁垒 培养驾驭复杂系统的“产业架构师”

  记者发现,该博士点由自动化学院牵头,深度融合通信、计算机、智能科学、管理等传统优势学科。

  交叉学科易流于“简单拼盘”,如何实现“真融合”?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低空系统的产业架构师’,而非单一领域的技术专家。”唐诚表示。为此,学校设计了一套“纵横贯通”的机制:在治理层,成立独立的交叉学科学位委员会,实施教师双聘,资源分配直接与博士点建设成效挂钩;在科研层,以低空智联网、自主控制等重大课题直接组建跨学科团队,实行“课题制”资源分配;在培养方面,推行“导师组”制度,设立交叉创新基金,建立涵盖系统原型、核心专利、行业标准等多元成果评价体系。

  唐诚解释,这一系列制度设计,旨在从根子上打破壁垒,确保培养出能贯通技术、产业与法规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以解决当前中西部地区最急迫的“顶层架构师”短缺问题。

  聚焦“痛点” 将复杂环境转化为创新试验场

  重庆独特的山地丘陵、立体交通和复杂气象,对低空飞行器提出了严峻挑战。博士点的研究规划,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主动将其作为技术创新的“天然试验场”和“终极试金石”。

  “我们的研究直面三大‘痛点’。”唐诚介绍。首先是复杂场景下的鲁棒感知与高精度定位,研发视觉-激光雷达-惯性导航融合算法,解决山城“城市峡谷”中的GPS信号遮挡问题。其次是动态自组网与抗干扰通信,构建具备自愈合能力的“空中信息走廊”,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中通信链路的可靠。第三是面向立体交通的智能空管与航路规划,利用AI技术实现无人机在楼宇、索道间的自主协同与调度。

空地协同立体交通建模。受访单位供图

  这些攻关方向,鲜明地体现了博士点“问题导向、应用驱动”的特色,旨在让低空飞行器在重庆不仅能“飞起来”,更能“飞得精准、可靠、高效”。

  高校的创新能否转化为产业动能,关键在于能否构建高效的转化生态。唐诚指出,学校正致力于与本地企业构建“共建实体、共担项目、共用平台、共享成果”的深度合作生态。

  据悉,重庆邮电大学将联合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共同申报和承接国家及重庆市重大科研项目。更为关键的是,构建了从校内仿真、封闭场测到真实飞行试验区的三级中试验证体系,并配套“产业导师+项目学分”制度以及“知识产权池”与“快速许可”机制,极大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高校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智库。唐诚表示,重庆邮电大学未来将围绕空域管理、产业发展与安全监管、法规标准体系三大方向提供政策建议,并积极参与乃至牵头制定低空飞行的地方与行业标准,特别是在数据接口、通信协议、起降场建设等方面填补中西部空白。

  填补人才缺口 培育复合型领军者

  当前中西部地区最缺什么人才?唐诚指出,最紧缺的是能驾驭低空系统复杂性的“顶层架构师”和“交叉型战略人才”,即既懂技术、又懂法规、具备产业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3‑5年,仅川渝地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就将达数百甚至上千人,而目前凤毛麟角。”他表示,这也正是设立该博士点的根本动因。

  博士点的建立,预计将对重庆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形成“虹吸效应”。唐诚认为,平台将“以才引才、以研聚企”,吸引全球优秀学者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重庆,特别是在感知系统、飞控算法、通信模块等核心环节。

  唐诚表示,当前国内低空经济呈现“多点竞争、梯次发展”格局,川渝两地凭借独特空域条件和产业基础,有望形成西部增长极。重庆邮电大学低空技术与工程博士点的设立,将从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产学研协同三方面赋能产业发展,助力重庆实现“换道超车”。

  “我们将把论文写在重庆的山水之间,”唐诚说,让重庆邮电大学的学术创新势能,转化为驱动重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助力山城天空,迎来智慧飞行的新时代。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