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赋能基层重症救治 重庆沙坪坝陈家桥医院两度从“心”救急-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0/13 17:07:01
来源: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

医联体赋能基层重症救治 重庆沙坪坝陈家桥医院两度从“心”救急

字体:

  近期,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依托沙坪坝区医联体协作机制,在1个多月内成功抢救两例合并心跳骤停、心源性休克的爆发性心肌炎患者,并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联动西南医院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完成安全转运。目前两名患者均脱离生命危险,心功能逐步恢复。

  8月5日,15岁的吕同学因“咳嗽伴胸痛2天”到陈家桥医院急诊科就诊。在抢救室监护期间,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心脏骤停——爆发性心肌炎引发的危急情况突然来袭。

  “立即心肺复苏!准备气管插管!”急诊科团队迅速启动抢救流程:持续实施高质量CPR,为恢复自主循环争取时间。面对患者反复出现的心室颤动,医护人员多次电除颤后,成功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心律。

  但患者自主心律极不稳定,仍处于生命垂危状态。此时,沙坪坝区医联体构建的急危重症转诊机制发挥关键作用。陈家桥医院急诊科当即启动医联体ECMO院际转运预案,第一时间联系医联体核心协作单位——西南医院张彦教授领衔的急危重症ECMO团队。依托医联体长期构建的协作信任机制,双方快速完成病情通报与接收确认,西南医院随即派出移动ECMO单元赶赴该院。

  在急诊科抢救室床旁,两院团队无缝配合,成功为患者建立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生命支持。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医护人员全程严密监护,通过救护车将患者安全转运至西南医院,为后续治疗赢得关键时间。

  9月21日,20岁的谢女士因“咳嗽2天,头晕伴恶心半小时”就诊时,已出现严重心源性休克,病情恶化速度超出预期。陈家桥医院急诊科团队迅速开展救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深静脉置管等抗休克、稳定内环境及强心治疗同步推进,但患者心功能在最大剂量药物支持下仍无逆转迹象。

  借鉴首例协作经验,科室快速对接西南医院ECMO团队,却遭遇新挑战:患者因循环衰竭导致股动脉搏动微弱,常规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难以完成。危急时刻,陈家桥医院启动院内多学科协作(MDT)机制,并依托医联体“内外联动”思路。外科团队通过手术分离暴露股动脉,为VA-ECMO置管开辟“生命通道”。

  最终,在西南医院ECMO团队、陈家桥医院急诊科及外科团队三方协作下——这一过程正是医联体“资源互补、协同救治”理念的落地体现——患者成功建立ECMO支持,随后被安全转运至西南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短短1个多月内两例高难度危重病例的成功救治,背后是沙坪坝区医联体建设的实效支撑。作为医联体重要成员单位,陈家桥医院充分依托医联体“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网络优势,在急危重症救治中打破资源壁垒,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升级:

  对内构建多学科快速响应机制,急诊科与普通外科和关节外科等科室建立联动预案,确保复杂病情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对外依托医联体平台,与西南医院等优质医疗机构建立稳定协作关系,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即可快速对接ECMO等高级生命支持资源,有效规避转诊延误风险。

  此次系列救治案例,不仅印证了陈家桥医院急诊科的重症救治能力,更凸显医联体建设的核心价值——通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协同,让基层医院告别危重病例救治“单打独斗”,为群众构建起“抢救-转运-治疗-康复”的全链条生命保障体系。

  “下一步,医院将持续深化医联体建设,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完善急危重症转诊通道,强化多学科协作能力,让医联体红利更多惠及辖区群众。”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也将为沙坪坝区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筑牢区域健康屏障提供有力支撑。(王裕庆)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